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探访“中国民间石刻第一馆”南涅水石刻馆

探访“中国民间石刻第一馆”南涅水石刻馆

2013-06-14 08:20 文章来源:中新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第五届北方水城沁洲民俗文化节此间正在山西沁县举行,这里的南涅水石刻馆被称为中国民间石刻第一馆,其陈列石刻造像数量之多、年代跨度之久等均居中国之首而受到游客热捧。

被誉为“中华之最”的南涅水北魏石刻馆,座落在“北方水城”沁县南二郎山上,临湖依山造势,山上翠柏苍松,山下波光荡漾。13日,记者走进了南涅水石刻馆,探访珍藏于此的千年石刻。 

拾级而上,步入山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分北、中、南三所院落构成的仿明清古建筑群,亭、台、楼、阁、殿、廊、壁、厢,错落有致,平缓的屋顶,深远的挑檐,高翘的翼角,升起的梁枋。二郎山的崖壁上,刻着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亲笔所题的馆名。

馆内殿堂依次排列,在佛塔殿内,排放有53幢刻像石叠驿成的塔形,多者9块,少者5块,所用石块均为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形石块,每块石刻周围都雕有佛龛,龛内有佛像。

每龛内除一佛像外,还分别衬有数目不等的菩萨、僧侣等。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用龙首和各种花卉图案装饰,有的垂首汲取,有的逍遥平视,有的嬉戏吐雾。造像的衣着、形体、形态刻画细腻而生动。

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出自北魏永平元年(508)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间,汇集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国内颇为罕见。石刻题材以丰富多彩的佛教活动为主,融中国民间习俗与西域佛教为一体。

造像塔塔体中有两件最为奇特,表现了北魏时的百戏图,技法包括爬杆、顶杆、倒挂、倒幢、软功、空翻,还有抛流星、踩高跷、抖空竹等多种高难度动作。表演时还有乐器伴奏,将杂技表演的场景刻画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南涅水石像馆馆长常宏说,南涅水石刻虽然与云岗、敦煌、龙门石刻风格类同,但更以其中巧玲珑著称于世;简洁夸张的刀法,形象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奇巧纷呈的构图,逼真地烘托了众多佛传故事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无论佛像,还是罗汉,供养人乃至飞天的形象,都从印度风、中亚风而转为中国风,并进而从西域渐变为中原型,其画面上的建筑、陈设、服饰、装饰纹样等都明显地显示出东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事例,博采各国之长,”常宏介绍。

此外,馆内还有个体石佛1161尊,最高的2.45米、小的高尺许,千姿百态,均为中国石雕艺术的珍品;文字造像碑50余通,其中有东晋陶渊明的手迹《陶的珍刻》,武则天题词82字,盖有“凤阁之宝”、“凤阁审定真迹”印章。

常宏介绍,南涅水石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史、雕刻艺术史、美术史、服饰文化史以及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艺术史都有极重要的史料、实物价值。有“皇家石刻看云岗,民间石刻在沁州”之说。

南涅水石刻在1959年南涅水村发掘,经鉴定,这批石刻已埋藏地下千余年,因当时条件有限,这批珍贵的石刻造像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直到2011年,当地投资500余万元人民币,利用石刻本身的特点,量身打造“南涅水石刻馆”,并采用现代化布展手段,让千年石刻散发出古典魅力。(完)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