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当代艺术到底从威尼斯学到什么

中国当代艺术到底从威尼斯学到什么

2013-06-18 09:38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威尼斯双年展历经百年而不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展会之一,被喻为“双年展之母”,亦被称为当代艺术界里的“奥林匹克”以及当代艺术的重要标杆。从威尼斯双年展上能充分反映目前当代艺术发展变化和观念演进。二十年前,中国人开始有机会介入这一艺术盛会:1993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奥利瓦邀请了十三位中国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当代艺术”为何物。自此,中国当代艺术在不断发展前行时或多或少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家也不断努力寻求被世界所认同。十年后,中国馆正式在威尼斯军械库落成,成为中国入驻威尼斯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当时间之驹再跨越又一个十年,来到2013年时,中国艺术家已经对这个国际舞台毫不陌生。据统计今年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多达300多人,是有史以来中国人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人数最多的一次。外媒戏称“中国的艺术军队”来了。但有意思的,如此大规模的进军威尼斯双年展并没有给国人留下什么好印象,国内的争议之声反而响成一片,从策展人到艺术家无一能够幸免。许多媒体将今年的双年展称之为“扎堆儿赶集”,学术界更因为今年平行展数量如此之多而屡遭质疑。相对来说,外媒的态度要缓和许多,但也不乏指责威尼斯双年展腐朽、商业气息过重等。

诚然,这个成立于1895年的古老展会,也无法规避市场化的影响。正如艺术家方力钧和2013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王春辰[微博]所共同提到的,一个有着百年沉淀的展会,还是有颇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是艺术的表现,还是展览的策划又或是整个双年的展的运营模式。

当代艺术的“无限意象”

2013威尼斯双年展是什么样子?同行的一位欧洲记者幽默地说:“国家馆售票处的队越排越长。没有几件架上艺术,小几百件装置,千余件摄影作品,最后去探索无穷尽的影像。”从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更偏向学术和实验性,探索所有艺术形式的可能性。“威尼斯双年展最大的意义在于,你可以看到世界的当代艺术都在发生着什么,它让你了解到原来艺术还可以是这样的、那样的。”威尼斯当地的藏家Possati说。窥视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然后反思自己,很多艺术家都从威尼斯获得了新的灵感,中国艺术家自然也不例外。

几乎与威尼斯同期举办的世界顶级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曾策划出一个特展,取名Unlimited(没有限制的,官方翻译:无限意象),旨在探索当代艺术的可能走向。这个词用来概括威尼斯双年展似乎也很恰当,来自世界的艺术家利用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实验和前卫作品,充分阐释“艺术有无限可能”。

媒体总是习惯于去比较,拿中国艺术家去PK海外的艺术家,这个比较的意义其实不大。Possati说,“如果硬要说上一点区别,我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似乎更观念性,或者说观念更集中。欧美的显得观念散又或是更注重形式感。但你硬要说哪种更好,这是不能有结论的。”

 

南京四方美术馆馆长朱彤认为:“有一点可以提一下,至少我看到在双年展上的大部分西方艺术家,在艺术的探索和对艺术的未来的研究上,包括思想,甚至是有趣、好玩上,他们会走在前面一些,视野更加开阔一些。中国的艺术家相对来说(当然这里不是说所有艺术家都这样),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可能还略显陈旧一点。如果西方艺术家做比较,在这方面可能表现得最明显。我觉得中国艺术家在未来,在艺术的思维和表现方式上要更加开放一些。”

但无论如何,在相比较中找出差距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双年展我们学到了什么?艺术的无限表达形式:艺术原来是可以这样的、也可以是那样的。也许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不能用‘局限性’来解释,因为东西方本身所具备的背景和认知有所不同。双年展本身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让我们看到诸多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如何表达?

就像意大利藏家Possati说得那样:“当代艺术不是你受过多好的教育,有多少经验,就能够去欣赏和理解的。你需要了解其背后的理念、背后的故事,然后才能去欣赏它。”也因此,当代艺术的表达,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展览效果。一个好的展览应该是主题鲜明,能够让人更容易接受其中的艺术表达。如果将中国的展览放在威尼斯做一个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策展的差距似乎是最表面也是最明显的。今年中国的展览从国家馆到平行展再到外围展,展览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在少数。记者在威尼斯随机采访了不下十来位欧美游客,让他们谈谈对中国展览的最深刻印象,得到的回答就是“挺多的!”具体的“印象”大都语焉不详,很少有能说清楚。如果一定要选出印象深刻者,那么国家馆可能会给人留下一些印象,毕竟她带有强烈的符号性。即使中国的展览没有被这个水城全盘淹没,策展之失策也难辞其咎。

在看完威尼斯双年展后,南京四方美术馆馆长朱彤向雅昌艺术网[微博]谈了自己的看法:“今年是中国参加双年展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艺术家多接触这样的国际性大展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可能还不太懂得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大家更多地是把这当做一个机会,而不是更好地展示自己。但是,毕竟这才是刚开始,貌似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二三十年了,看起来是很国际化的,但是我们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个距离的产生主要是我们自己本身整个系统的运作离真正国际化系统的运作是有距离的。比如说展览的策划、布展的方式、艺术在今天的位置,与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朱彤细数了中国与西方在策展方面的差异:“在策展方面,我们中国人做策展,总是喜欢做宏大叙事。所谓宏大叙事就是总是喜欢总结什么,或者展现过去的某一阶段的多么重要的历史,甚至是谁提出了这段历史以及该怎么梳理。在这种大型的展览中,喜欢总结历史,并喜欢谁谁说了算这种感觉。但是西方的展览很少这样做,除非是非常大型的回顾性的或者梳理性的展览。他们更多地是关注一个点,或者一个很具体的东西,也许是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

显然朱彤非常赞赏这种能提出很具体的东西、未来的东西的策展方式。他认为这种策展方式“是具有先进性和挑战性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加强的地方。”同时朱彤对我们在策展的辅助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比如我们的画册、媒体公关以及我们的展厅布置。以上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你可以比较一下中国的展厅和西方的展厅,还是有很明显差别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中国未来需要注意的方面。我们经常会说:‘你觉得这个展览有意思吗?’有意思的概念是指这个展览必须是比较新颖的,或者能够打动你的地方。这是我们国内展览现比较欠缺之处。我们现在还是有点想在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示异国情调的意思,我以为这在今天是无效的和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拿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来直接和西方对话,或者直接融入世界的艺术圈里面。这样我们的文化艺术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当代艺术:如何产业链化?

一个国际艺术展的成功与否,不仅需要在艺术方面往深层次探索,也不能完全脱离经济环境以及对经济手段的研究。那么在威尼斯,其双年展系统的运作模式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

有研究认为,长年的水患不断冲蚀威尼斯的地基,造成地层每年下沉0.5公分,如果再不加以抢救,预计威尼斯在2050年就会完全被海水淹没。诚然,在个随时都可能被淹没的城市,唯一的产业就是旅游业。除了靠水城本身的魅力,艺术也这个水城非常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支撑。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双年展已经融入了他们的DNA中,对威尼斯来说,双年展早已超越双年一度的狂欢,它成为威尼斯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威尼斯双年展也不仅孤立地停留于艺术,它还有建筑、舞蹈等等,由此带动起来的酒店、交通、餐饮等与旅游一整条产业链。Roberto先生(威尼斯前任市长介绍)说:“威尼斯双年展的组委会的资金收入包括四方面来源:首先一个是政府给予的空间和国家拨付的资金。政府除提供一些空间外,意大利政府每年给双年展投注一定的资金,虽然不多,但是肯定会有;其次,威尼斯双年展自身的收入。这些收入包括你的展览如果进入平行展的话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如果有其他需求还要支付另外的费用。这些费用都是从这些参展商和参展国家和参展人员那里得到的。最后,第四种收入是赞助商的赞助。双年展在展览期间为赞助商做广告,构成了这第四种来源。”

“中国也有双年展的城市但大多命悬一线!”朱彤认为:“其实我们应该学的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系统,我觉得只要把一个好的系统建立以后,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有了,无论是艺术的赞助还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商业是附属于一个好的学术价值或者学术品牌之上。威尼斯的商业价值很简单,在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酒店很贵,吃的也很贵,所有人花很多钱去租它们的平行展场地,全世界大的公司都想赞助它,连水上巴士都要贵一倍,咖啡也要贵一倍。这个商业模式的前提是你已经拥有一个很好的平台。于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嫁接,全世界从事艺术的人都想来。一个很高的平台就能得到它所想要的商业价值。所以这个系统是很重要的,这是中国最缺乏的。”

威尼斯双年展开幕的时候,中国人热热闹闹的来了,很多人稍作流连后就很快退潮了。很多媒体甚至没有亲身来威尼斯走一圈,就随流指责威尼斯这不好、那不好。艺术家钟飙说到欧美游客的时候印象深刻:“很多欧美游客看作品是非常仔细的,眼神中就能读到那种爱。”而很多的中国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参与“聚会”和“社交”。或许褪去一切的浮躁,也是我们向威尼斯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中国纵有这般差距那般不足,在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依然是重要的。在欧美的相关媒体以及游客看来,中国的进步是神速的,这与我们走入威尼斯不无关系……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