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刘国松:七百年皴法创新第一人(图)

刘国松:七百年皴法创新第一人(图)

2013-06-26 14:16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来去自如180×448cm复合媒材1999年 
来去自如180×448cm复合媒材1999年

81岁,81幅画!4月26日,是台湾“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81岁寿辰之日,也是他捐赠的81幅画作入驻山东名人馆“刘国松现代水墨艺术馆”的日子。近日,刘国松在接受《京华时报[微博]·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倘若把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整合为中西合璧,就可以在两个大的传统里面走出自己的新路来。

■记者手记

师长之风山高水长

采访前阅读刘国松老师的简历时,我感觉前所未有的紧张,台湾现代水墨画之父的头衔和一甲子的绘画经历,让我不知是否有能力,就艺术和人生的话题,与之对话和交流。然而当采访开始一分钟后,所有疑虑烟消云散。刘国松老师慈祥和蔼,天然就让人有一种亲近感;言语中热情而又极其坦诚,似乎就像是在和老朋友交流。 

刘国松老师的人生就像长江,在开始是涓涓细流,之后汇成江河,最终变得宽广而平静,以至于你不能找到一丝时代留下的伤痕。 

现在的刘国松仍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他用自身的经历教导学生如何转变思想,如何去创新,以及怎么样建立个人风格。

京华时报记者王伟

 

□谈展览

作品展现游子情怀

早在2012年,刘国松先生来鲁期间,专程参观山东博物馆,并与山东博物馆达成捐赠协议,今年4月26日“刘国松现代水墨艺术馆”在山东博物馆正式开馆。 

据刘国松介绍,艺术馆共展出作品81幅,作品的创作年代从1949年延续至2013年,展现了他个人绘画艺术的历程。其中,有最早的人物小像《妈妈,您在哪里?》,也有近来的新作《秋之变奏》和《四季册页》。 

其中,一幅标题叫《妈妈,您在哪里?》的作品,让刘国松现场潸然泪下。他说:“淮海战役爆发,我们300多个学生跟着去了台湾。母亲还在武汉,我上完晚自习的时候,就会想妈妈,跑到教室后面的田埂上坐着哭,后来就画了第一张小画,把想念妈妈的那种心情画了出来。”

□谈成长

装裱店里走上艺途

1945年在战乱中四处流浪的刘国松随母亲迁居武昌,不仅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安定生活,还迎来了刘国松迈入艺术大门的第一次机会。 

“我开始画画完全是个偶然的机缘。”刘国松说,“当时我上初中,在去学校的路上有两家裱画店,放学后我经常去那里看画。其中一位店老板见我对绘画如此感兴趣,便热心教我一些国画的基本技法,并提供旧笔、剩纸让我练习。可以说,这位好心肠的裱画师是我绘画的启蒙老师。”此后,刘国松整天浸淫在画纸堆中,还时常把习作拿去让裱画店老板指点。 

此后,由于作品出色,刘国松常被师长、同学们称为“小画家”。再之后,他考入台湾师大艺术系,正式走上了画家之路。

 

□谈创新

发明抽筋剥皮皴

走进绘画艺术殿堂的刘国松,慢慢发现,水墨画的皴法自元朝以来完全没有创新,中国画技法七百年来全是模仿。 

我的创造在哪里?刘国松不断地反思和探索,执着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特色。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的一天,一种拿来糊灯笼的云龙纸,斑驳的墨迹中隐隐浮现无数游丝状的白色纹路。刘国松觉得这种画面效果,既有自然的趣味又富于变化,若把纸筋抽掉,就会产生类似传统书法笔触中的飞白线条。 

“我当时几乎跑遍了台北的所有纸厂,带回了数十种纸,不停地试验,不停地找。”刘国松说,“当时内心痛苦极了,整整一年都钻在纸堆里。”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纸,现在这种纸被纸厂命名为“刘国松纸”。这种传统绘画材料的创新,也开启了他水墨现代化之路,随后他便发明了“抽筋剥皮皴”。 

□谈创作创造国画的白线

“一个艺术家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表现自我的个性,创造个人的风格,更要建立独自的思想体系。”刘国松认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 

刘国松对水墨画进行了大胆地创新,已被台湾画坛誉为“现代水墨之父”。在刘国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与传统水墨截然不同的一条条白线,这就是他创造的抽筋剥皮皴的艺术效果。“过去中国画所有的点和线全是黑的,我的皴法就把中国画里面融入了白的点和线,”他解释说,“过去画面上只有黑线没有白线,那就是只有阴没有阳,所以西方人就称中国画是阴性的绘画,他们称西洋画是阳性的绘画。但是我们创造白线之后,阴阳就融合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