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出生于京城宣南,其先辈为梨园名家,喜以书翰自娱,并与书界名流交往甚厚;受家庭影响,徐伟自幼迷恋戏曲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宣南地区自清代以来即人才荟萃,少长贤集,大批的诗人、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均居住于此。会馆、庙宇、戏楼、书肆、园林中书法作品触目皆是,所以徐伟从小就耳濡目染,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无才学戏、无志念书,偏偏酷爱写字”。他认为,“中国人血液中就有书法审美的遗传,我也一样,不仅爱书法,而且每天都吸吮着书法中的营养”。
求学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末,徐伟结识了著名书法家赵家熹,其艺术才华深深地打动了他。自此,徐伟拜赵先生为师学习书法,并打下了坚实的帖学基础。而后,徐伟考入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并有幸成为了欧阳中石的弟子。欧阳先生对徐伟书法的指导非常严格,徐伟时常说:“欧阳先生给我们讲过书品与人品、学书与读书、功夫与学问……书法使我的灵魂升华。”
毕业后,徐伟由出版社调到了首都博物馆[微博],博物馆藏有大量的历代书画名迹,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与此同时,观摩、临习名家法书,终年不辍。历代的兵虫火厄、战争和人为的破坏,使得大量的艺术珍品遭受劫难,余下者大多保存在博物馆等机构,徐伟则得天独厚地在博物馆的殿堂里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现今,新首博大堂中历年都悬有他所书的春联,气势磅礴,雄肆壮美,成为博物馆里过大年中的一景。除书法外,他埋首于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达二十余载,完成陈列艺术设计、策划、实施近百种。
徐伟在陈列艺术策划设计、制作等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用其自己的话讲,得益于书法审美的滋养。
书法风格
徐伟书法儒雅醇厚、清新脱俗,时时散发着浓郁的帖学芳香,其书最初受赵家熹影响,以颜楷为基石,标榜鲁公中年力作《多宝塔碑》,他把颜真卿书法诸多特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临习,并提出《多宝塔碑》为盛唐时期唐楷书法经典之一,不理解颜真卿之法度,即使上溯秦汉、魏晋,下习明清也难究其精。后倾心于赵孟頫,爱好于北朝碑版。赵孟頫的书法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他身后的时代,其用笔精熟厚重,而且赵孟頫书法还是馆阁体“欧底赵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倘直接师法,易入迷途;但徐伟以其颜楷之基、魏碑之髓,融入赵孟頫行楷之中,形成见功力、有传承、具个性的书法风格;同时徐伟还博览群帖,一段时期,他喜好隋人书《龙藏寺碑》,为了学透此碑,他专门乘大巴车到河北正定看此原碑。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使其在帖学书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行草上,徐伟取法二王,遍临赵体行书,并吸纳宋人韵致,得黄庭坚神髓。将二王书风整体脉络打通,呈现出醇厚儒雅的帖学行草风貌。在篆隶上,徐伟上溯先秦两汉,并求教于金石书法大家康殷,得其真传,其篆书师法《泰山刻石》、《峄山刻石》诸碑,遵循着邓石如、吴让之篆书的用笔特点,以清人笔法解析秦人书法,形成了自身苍茫高古的篆书风格;隶书临摹汉碑,揣摩清代名贤。徐伟还兼善篆刻,避开流行之“齐派”(齐白石)风格,取正统之西汉官印,成就颇的可观。
对于如何学好书法,徐伟主张广泛吸纳,但要浅尝辄止,艺海拾珍,在书学上视野宽阔,不拘于一家一派之书法风格,阶段性地专心临习一种字帖一种字体,旁涉多家,对时下书风泛览即可。
迥异时流
从书法师承上看,徐伟为传统书学崇拜者,但若以此理解,只能得其一,而失其二;其时,经过长年博物馆工作经验的积累,徐伟认识到仅仅遵循前辈的“展陈”理念,不能在博物馆林立的时代脱颖而出,因此必须创新求变。他从事的每一次展览设计中都渗透着这种创新思想,特别是备受欢迎的“城市记忆——百姓之家”展览,打破了传统的陈列模式,引进后现代装置艺术手段,采用展览与观众零距离开放式的思路,打造出陈列艺术的时代特征。在书法上,他同样主张创新求变,但不能无变之根基,他认为书法的创新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创作前提要保证用字无错讹,在传统基础上实现艺术突破。其书学理念还广泛吸纳了民国时期美学、文字学、金石学思想,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书学观点,在创作上,他主张碑融于帖,将北朝的墓志、摩崖融入到了其精熟的行草书中,以六朝雄肆奔放与二王之流动相结合,打造出深具碑意的帖学风格,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布局审美等特点运用到其结体当中,打破前人因字结构的书法创作方式,开启带有其个人浓郁色彩的书法特色,其中时刻贯穿着他所提倡的“中而新、古而新”的书学理念。
徐伟艺术的成功得益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及自身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被他谦逊文雅的文人情怀所打动,随着传统审美的回归,徐伟和他的艺术会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徐伟
别署伟翰、寄墨簃主、微草。195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东城书画协会副主席、北京朝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艺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