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书法作品集泛滥小议

书法作品集泛滥小议

2013-07-01 11:21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易新生

日前,收到一件特快专递,是一位占驻要害部门的书法同道寄来的作品集。集子带函套,富丽堂皇,有大、重、厚的特点:很大,八开本;很重,约两斤多;很厚,不是因为作品多,作品单面印刷,背面空置,而是纸张精良,单张纸就很厚;定价亦不菲,400多元。作品质量呢?不好不差,一般吧。

面对这样的作品集我有些犯愁了。第一,不便读。我这人有卧读的习惯,如此厚重的作品集,只能借助书桌正襟危坐地阅读,而且那铜版纸在灯光下有反光,晃眼睛。第二,不便存放。我那书柜每档高度有限制,塞不进去。第三,不好处置。卖给收破烂的吧?估计值上两三元,可人家在扉页上还给题上了“大名”,朋友的一片心意不好辜负。最后只好转赠其他书友,至于书友如何处理,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想收到如此豪华作品集的人应该不止我一个,至于收到其他类型的集子就是人人皆经历过的了。大家不期然收到的书法作品集有厚的有薄的、有精装的平装的、有自费的公费的、有个人的集体的等五花八门。如今出版印刷业发达,只要有钱,谁想出书都行,而且丰俭由人,加上书法作品写起来又很快,于是书法家们一窝蜂地出作品集,会写字的出,那些有足够胆量,敢于写字的也出。如此这般,作品集不泛滥成灾才怪。

于是,就有这样的故事:某印友郑重其事地将自己的作品集赠送给石开先生。石开翻过之后说:“我看了就行,集子还是你拿回去好。”兰干武先生到外地出差,临到返回时,求助身边书友:“手头有些他人作品集,谁方便带?给谁。”

过去人们出书慎重,与现今似乎有些区别。李泽厚先生著有《美的历程》,1983年该书重印时,他主动抽掉书后图版,以减去重量,降低定价,从而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他为人考虑、不求奢华的作风,与当下书法作者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了。

 

书法作者为何乐此不疲地抛出作品集呢?一是有些人以为出版作品集可以提高知名度,殊不知,这事如果弄不好,在某种程度上非但不能提升名气,反倒会损坏自己的形象。试想,如果将某些稚嫩的作品刊发出来,只会扩大自己的负面影响,让行家对你产生怀疑。二是从众心理在作怪。当今出作品集似乎是一种风尚,于是就有人在攀比心理的引导下跟风。三是当代的出版业不规范。不少出版社为了创收,只管贩卖书号,不管作品质量的优劣。更何况这类作品集还可以不用书号出版,反正是用于送人的,又不卖。再说,当代书法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掏点钱印书也不是什么难事。于是作品集越出越多,越出越豪华,惟可读可赏的却越来越少。

好的作品集当然好,但时下又有多少呢?面对作品集泛滥成灾,我有两个建议,即一要慎印,二要慎发。

慎印。谁都觉得自己的作品好,水平到底如何?能好到哪里去?人贵有自知之明。出书还是应该待年龄稍大些时为好,因为探索时期的作品毕竟不成熟,让这类作品流传出去有什么好处?岂不是既浪费钱财又不利自己吗?当然,有的人花的钱是公家的,但公家的也要节约啊。

慎发。逢人就发书,类似发传单、做广告,有必要这样做宣传吗?试想,这书如果发给圈内人,是否给人增添阅读与存放的负担?懂行的真的能喜欢吗?如果发给圈外人,还应该考虑是否会误导人。误导人的事还是不做为好,如果贻误后人,良心更会受到谴责。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