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陈丹青自诩业余画家 称绘画已是边缘艺术

陈丹青自诩业余画家 称绘画已是边缘艺术

2013-07-11 10:32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他已到耳顺之年,却仍然保持着愤青的敢怒敢言;他推崇最新潮的艺术,自己却坚持最古老的绘画;他曾经以画作闻名于世,如今却自嘲为“业余画家”……陈丹青,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也许正是这样的矛盾,让他走到哪里都成为闪光灯聚集的焦点。

我不喜欢被传播

“面对面——中荷肖像及室内绘画展”6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作为四位参展画家之一,陈丹青来到深圳,一如既往地吸引了大量粉丝蜂拥而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这位近年来很少举办展览的知名画家,话题围绕艺术展开,拨开了媒体赋予他的层层光环,他仍然是那个想画画的人。

7月6日下午,陈丹青和其他几位策展人、画家在何香凝美术馆有一场讲座,提前两个小时,已经有市民冒雨等在美术馆门口。而在讲座开始之后一个多小时,排队的人群仍然不见减少,尽管已经确定无法进入会场,他们仍然冀望在开幕式上见偶像一面。大部分年轻粉丝是冲着陈丹青来的,很多人手里拿着书,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签名。不出所料,当天的开幕式,几乎变成一场签名会,美术馆不得不出动全部保安,以维持现场秩序。

陈丹青被称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尽管30年前,最初的成名是由于一组震动全国美术界的《西藏组画》,但时至今日,人们了解他,更多地是由于他对文化、教育、时政的犀利点评。对冠于自己的诸多头衔,他都不以为然,“这都是媒体造成的。不是我讲的东西有价值,而是我讲的东西总是被传播。这不是我的力量,是媒体的力量。”

遭遇粉丝围堵,对于陈丹青大概已经成为常态。这几年,即使走在欧洲或美国的街头,他也常常遇到前来索要签名合影的粉丝。2004年他更是被评为“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可是这种影响力给陈丹青带来的似乎更多的是困扰,他说:“我不喜欢这样被传播,早些年我还相信我讲的东西有点用,但很快我就发现一点用也没有。现在我尽量不在电视上露面,也不在报纸上写文章,但还有网络,我已经进入这个传播体系了,没办法。”

 

 

 

喜欢最古老最时尚的

本次画展之所以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是陈丹青近年来少有的画展,甚至有评论家把这批画作称为陈丹青最私人的画作。事实上,陈丹青近年来确实少有作品问世,单是去年就只画了四个星期不到,以至于他要自嘲为“业余画家”。即使是此次展出的作品,他也坚持,“这是人物写生,谈不上创作,因为荒废了很久,为了让自己恢复到写生状态画的。”

与西藏组画中满面沧桑的藏民和《泪水洒满丰收田》的乡村人物不同,这一次陈丹青画的大多是穿着时髦的青年学子。“我以前喜欢画农民,也许是因为有知青情结。但在2000年回国之后,我不再画农民了,因为我回到农村,感到很失望,农民的样子都变了,男的出去打工了,女的成了招待,年纪大的人穿着中山装或是西装,我记忆中的农村的样子已经找不到了。”

陈丹青记忆中的农村还是一个前现代或是半现代化的社会,老太太穿着清末民初的盘扣大衫下地种田,古朴的衣衫映着身后的黄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现在已经不纯粹了,有一种美感正在消失。”这时候,他发现了身边的年轻人。“从纽约回来以后,我很好奇,这个国家的变化太大了,不仅是景观变了,人也在变,他们的穿着、发型都在变。”年轻人染黄的头发、彩色的丝袜、时尚的球鞋,都进入陈丹青的画中。他细致地描绘这些细节,相信这就是人物精神所在,“我是个特别重视外表的人,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内在,一切的内在都要通过外表体现出来。”

喜欢古老农村的陈丹青,也喜欢这些城市里最时髦的前卫青年,“我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人格分裂的人,我喜欢最时尚的东西,也喜欢前现代的东西,所有古代的东西我都喜欢。画旧版书,这满足了我怀旧的乡愿,同时我又在纽约多年,我还是一个上海人,对最新潮的东西从来有感觉。”

我发现我还是想画画

陈丹青是一个通才,他的成就跨界而多元,他画画、写书、演讲,对时事臧否深刻。但作为一个画家,他却出乎意料的专一。尽管早在1982年就前往美国,在中国画家中最早接触了现代艺术,但他却始终不改初衷,直到今天,仍然坚持回溯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传统,坚持架上绘画,甚至坚持写生。而这矛盾的一切,发生在他身上,似乎顺理成章。

“这和我的分裂人格有关。”陈丹青笑言,“一方面,我是个很忠诚的人,喜欢古典的、欧洲的传统绘画,周围什么样的潮流都不能影响我。但另一方面,我劝所有大学减少架上教学,增加影像教学。”

 

 

 

对于自己,他说:“无论是经典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最终是要发现自己。”30年前,他只身前往纽约,在那里了解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世界。“当你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有两种反映,一种是很焦虑,一种是很安静。我很早就安静下来了,我问自己:你想干什么?我发现我还是想画画。”

在为本次画展撰写的文章中,陈丹青说:“如今我只惦记一件毫无价值的事,就是写生。但凡有活人站在跟前,我就毫无意图地画。”他甚至策划了两个展览,《回到写生》和《面对原典》。

绘画已经是边缘的艺术

而对于自己的学生,他说:“我鼓励所有年轻人减少架上绘画,他们应该多搞影像,搞新媒体。现在人人一个手机,制造图像的方式已经完全改变了,新的艺术根本不是绘画、不是装置,而是影像艺术,是数码艺术。绘画已经是边缘的、没落的美学。我不希望用我的影响力影响年轻人,让他们以为应该像我这样绘画。”正因为如此,归国多年,陈丹青几乎不办画展,不出画册。他说,绘画的辉煌年代已经过去,这已经是一门边缘的、没落的美学,写生是边缘的事情,临摹更是边缘的事情,这些都是属于19世纪的。至于本次画展,也是“一群边缘的人群在做一件边缘的事情,只是他们做得还很认真”。

多年来,作为公众人物,陈丹青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但在艺术上,却似乎少有发声。陈丹青坦言,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画得少,所以说得也少。另一方面,画画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艺术似乎也不是在一个访谈里能够说得清的问题。

正如喜欢古典,也欣赏时尚一样,陈丹青尽管自己坚持古典绘画,却从不排斥当代艺术。他在世界各地观看当代艺术展览,对最新的数码艺术饶有兴趣,对蔡国强的火药艺术赞赏有加。“坚持某一种理论、有一个群体的绘画正在消失,艺术正在变得越来越个人。新的一代有完全不同的视觉经验,我只想告诉那热爱绘画的人,如果你要绘画,就应该写生,应该临摹,应该回溯传统,而不是仅仅对着照片画。”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