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制造微笑”,虽然早已不是手机行业的龙头老大,但诺基亚这句广告语依旧经典。
这段时间,在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上,自2011年以来的不少大型展览都以在线展厅的形式亮相。这其中既包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主题性展览,同时,也包括“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等以学术性见长的展览。观众足不出户,只需点击鼠标,即可以将最近3年内的诸多展览尽收眼底,真不可不谓科技制造微笑。
记得200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从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馆藏艺术珍品展”时,曾首次尝试在线网上展厅的形式。当时我们曾谈到:或许是因为第一次采用网络虚拟展厅,几乎和中国美术馆的空间布局一模一样,非常真实,但某些技术层面的缺陷还是有的,比如,虚拟墙壁上悬挂的画作图片并不清楚,相比较中国美术馆网站上所放置的图片,画面精度有所降低。网络阅读方式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带给了大众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但这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阅读方式,面临着考验,但有理由相信,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将会得到不断完善。时隔6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种进步——1比1的场景再现,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每张展出作品的精美大图,同时通过鼠标的操作,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展厅的布置情况。
从2007年到2013年,中国美术馆从尝试展览网络化到正式落地,足足用了6年的时间。6年的时间实在不算短,虽然不能与观看原作相媲美,但却是实打实的突破,从根本上打破了日常观展的束缚,足不出户,即可以身临其境般地徜徉展厅。毫无疑问,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中,网络虚拟展厅对于美术发展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它为美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新的动力。虚拟展厅所带来的优势,还在于观众可以摆脱以往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个在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可能到现场去看的只有万人,但是有了网络虚拟展厅这个平台,可能会让数十万人看到这个展览。仅就传播性来说,网络虚拟展厅无疑能将优秀的文化艺术带入千家万户。从这一点来看,新媒体时代将给美术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而美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科技这一重要的平台。
长期以来,科技与人文一直被视为两种对立的文化类型,但对立的同时,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就如同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产品的进步与普及,人们阅读习惯改变所衍生而出的电子类刊物。从内容上看,与传统的杂志、报纸不同,电子刊物有着华丽的内容,并且其中还往往穿插着音乐和视频,更引人入胜。此外,电子刊物与传统书籍相比,电子刊物因节省了印刷成本而更加环保。
科技与人文的亲密接触还远不止这些。以美术为例,艺术家借助于科技的手段进而开展的创作,在当下越来越密集,以缪晓春、冯孟波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家,是运用科技进而形成各自创作手段的直接受益者。而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为主体的一系列通信工具,进而引发的众多形形色色的讨论,早已被美术界人士所熟练运用。
以科技制造微笑,不言而喻。然而,科技手段的进步与被引用,最为直接的是具有便捷的意义,但同时伴随着使用群体的庞大化,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被异化和利用的可能。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为例,四者的发展循序渐进,并且其特征更具个体化,在其中,可以看到有观点、有见解的阐释,但更多的是口水、骂架,以及通过这些手段企图开展的炫耀,流于其中,孰是孰非,真可谓冷暖自知。科技可以制造微笑,但这份微笑更需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