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著名艺术家杨之光刚刚结束第四轮“杨之光传世作品全集作品征集”活动。上周,杨之光接受《京华时报》记者电话专访时表示,儿童美术教育我们并不是要培养“大师或神童”,而是要用创意思维做主导。画画是手段,不要以为学美术就是学技能、追求美。
为“失散的孩子”做DNA
去年5月,杨之光通过女儿杨红的微博发布赝品信息,其中涉及17家拍卖行和42幅赝品。正是因为该事件,让杨之光产生了鉴定认证的想法。去年至今,杨之光已经进行了四轮作品认证,每轮3天,因为已年届83岁,认证时间间隔为一至两个月不等,一次30幅作品左右。
与以前的艺术家认证不同,杨之光存世作品的认证工作也引入了很多高科技。认证工作分为三步,先在网络征集作品图片,藏家带初选合格的作品与杨之光做面对面的认证,鉴证为真品之后有国家版权局的工作人员现场进行信息数据采集。
一般来说,杨之光认证一幅作品只需要几秒钟至一分钟,但有时候认证的过程也会很长。一般是杨之光遇到很容易勾起彼时回忆时,他会很兴奋地告诉藏家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画的过程;遇到画得比较少的题材,比如花鸟,他自己都忍不住夸起自己画得好。
“我画过的画都会有印象,征集认证工作有点像找失散了很多年的孩子,找回来后看到亲生孩子很兴奋。现在找回来后还可以做DNA报告,以后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了。”杨之光说。
初选作品半数是赝品
四轮认证工作中,参与初选的作品有近千件,让杨之光惋惜的是,初选发过来的照片差不多有一半都是赝品。
在初选的作品中,很多题材是杨之光没有画过的,比如红色题材,但更为可笑的是,送来的照片中竟然出现落款为1966年至1970年的作品,而那个时期杨之光处在被停笔的阶段。对此,杨之光觉得有点啼笑皆非。
在遇到赝品时,杨之光会很认真地告诉藏家这幅画哪里不对,指出真假画的差异在哪里;对于有些仿得较像的作品,杨之光也会开玩笑地称作者有“研究生”的水平。对此,杨之光也告诫藏家,收藏作品时不要抱着捡漏的心态,要多做研究,这样才能让赝品无路生存,自己也免受损失。
认证标准是作者非作品
八旬之后杨之光掀起了一场打假风暴,在杨之光看来,这种付出是值得的,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曾经有人质疑艺术家在认证作品的时候是否会将画得不好的作品直接鉴定为赝品,杨之光表示,只要是自己画过的,都是正品,认证是以作者是谁来定夺,而不是作品水平,而认证工作对于艺术家来说,就是考验良心的工程。“敢做这事真不是一般的人,不容易做,是很大的考验。”杨之光说。
创新精神是岭南派核心
杨之光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入室弟子,因为杨之光所画的没骨人物需要在案上悬笔作画,在腰部出现问题后,他已经无法长时间伏案创作,所以从2009年开始已经停笔作画,现在有空的时候会写一些书法,但是并不会很长时间。虽然已经停笔多年,但杨之光并没有停止艺术活动,“杨之光:从人物肖像到没骨人体”艺术展刚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杨之光艺术馆举行。
作为人物画改革的先行者,杨之光认为,人物画是需要改革的,但学生跟着他走就没出息。杨之光觉得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眼光和个性,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家说好就一定好。杨之光最爱写“海纳百川”,因此他对“岭南画派”的解读也和别人不一样,很多人说是“画风”,但是他觉得应该是“精神”,创新精神是岭南画派的核心,中国笔墨加上西画技巧,融合在一起形成岭南画派,提倡的是中西融通。
画画时不能先想名和利
对于现在艺术的浮躁和商业炒作,杨之光是非常看不惯的,他认为自称大师不是做艺术的态度。“这类人在画画的时候已经就先想到名利了。”杨之光说。
杨之光认为,画画时不能先想作品是否能进入市场,是否有人买,艺术家本身要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追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不能被市场所局限。
儿童美术不是为培养大师
儿童美术教育也是杨之光晚年非常关注的领域,为此,他特意让大女儿杨红从美国回来帮助他主持美术中心的事务。杨之光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大师”,培养小神童这种手法他也是非常反感的。
“儿童美术教育要用创意思维做主导,画画是手段,不要以为学美术就是学技能、追求美,而是要锻炼自己的独特思维的表达。”这是杨之光做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思想。
80岁后仍不请保姆
现在采访杨之光是比较困难的,难在他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妻子鸥洋和女儿杨红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杨红讲述,现在除增加了认证工作之外,杨之光的生活就和普通的老人并无二致。杨之光的生活一直是非常有规律的,现在年龄大了,做事情的方式和态度也慢了下来,脾气也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杨之光夫妇不请保姆,也很少出门旅游,而家中无论大小事情都由妻子包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