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笔画的复兴之路
中国工笔画的复兴靠的是自身的觉醒。这种觉醒不是要将工笔画拉回到唐宋时期的老样子,实际上也不可能。而是要通过对传统的研究、挖掘,认识传统和更好地继承。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传统生命力最集中的体现,是它的流动性与发展性。因为这种传统是对本民族前辈成就承扬的传统,也是吸收、借鉴、同化外来文化的传统,同时更是不断发展变革的传统。我们还必须要把握的是,这个传统是植根于华夏民族血脉和文脉基点上的传统。无论怎样流动怎样发展,根是不能变的。所以“固守本根,挖掘潜力;立足当代,放眼未来”当是振兴工笔画的精神主旨。首先是建立在民族文化自信上对传统的尊敬与承扬,以十分虔诚和珍视的心态面对辉煌璀璨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诸如岩画、墓室壁画、石窟寺观壁画和彩塑,中国民间美术,少数民族服饰、民居、图案,乃至文人水墨画以及到其他姊妹艺术中去挖掘、寻找优秀的传统审美元素和表现符号。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其次是当代工笔人已经面对并担当起了回归主流绘画的历史责任,以时代的特征和当代的面貌,将工笔画艺术推向引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其引领的前提就是在拓展与开拓中迎来一个发展的未来;其引领的目标就是重铸一个辉煌的未来。
上个世纪的1987年,工笔画界精英聚会山东烟台筹建了当代工笔画学会,吹响了复兴中国工笔画的号角。1988年11月,首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潘絜兹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我们的话——我们宣告,中国工笔画终于走出了低谷,看到了无比开阔的前景”。1989年和1990年,中国工笔画家群体分别在台湾和香港举办了建国以来的首次工笔画精英展。1991年3月,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开幕时,在潘絜兹署名的前言中,仍然只重复延用了首届大展开幕词的那句话。用同样一句话,这反映了工笔画家坚定的决心和信念。1994年4月,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在南京举办,潘絜兹在开幕辞中说:“工笔画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瑰丽花朵,今天正走上复兴之路。复兴意味着新生,虽和旧传统有着血缘关系,但已面目一新了,现代化了,这是特别令人高兴的。”“我们要使工笔画在下一个世纪,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再现历史的辉煌。这是可以达到的。”潘絜兹代表广大工笔画家所发表的满怀激情的“誓言”和“预见”,不是正在被实践所证实吗!仅仅6年的时间,连续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便向世人宣告了中国工笔画已经开始复兴并走上新生之路了。1992年10月,中国现代没骨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引起了中国画坛的轰动,也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潘絜兹在《美术》杂志1993年第二期发表的《筚路蓝缕,以启艺林》的文章中写道:“没骨画是先从工笔画提出的,因为没有它,工笔画就不完全,缺半边天……所以它的发展,是中国画自我完善、自身发展的必要”,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大潮中必然产生的……“这个展览也使一个沉埋已久的画派变活,赋予它新的生命,使它活跃起来。”“这不是单纯技法问题,将带来旧国画观念一系列的变革。如线的统治地位动摇了,色与光闯入禁区,使一片渲淡的水墨世界变得灿烂夺目、多姿多彩。继之是材料工具的变革,创造民族新形式等等。”现代没骨画的登场亮相,无疑对工笔画的回归与复兴是锦上添花。
在这之后,也就是中国工笔画又经过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大展之后的2008年,中国现代线描艺术研究会和中国工笔重彩画研究会成立。2008、2010年,在郑州举办了首届、第二届全国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与此同时,现代工笔重彩画展也多次在北京和外地举行……线描、没骨、重彩、双勾晕染这四种传统中国工笔画的表现形式,便共同为当代工笔画的复兴演奏了一台具有时代品貌的四重奏大联唱。根据初步统计,近10年来在全国性展览的获奖作品中,工笔画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这不能不说是工笔画已经在全面回归与复兴中,开始向中国绘画主流地位挺进的一种态势。而中国工笔画学会在2008年的正式注册成立,可以说是对工笔画复兴的一个完美的归结和标志。这种回归主流态势的特点,就是中国美协与地方政府或专业性的民间社团联合,举办全国性的工笔画大展、线描艺术大展,以及与工笔画传统有着手足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学术性联展和提名展,如现代没骨画展、工笔重彩画展、岩彩画展等。加之各种工笔画培训班、高研班、展前班、强化班的交替开办,大大激发了当代工笔画家的创作激情,也大大提高了工笔画的地位和创作水平。总结一句话,就是以展览带动工笔画创作,以展览促进工笔画的繁荣和复兴。
从民族自尊的心理和发展前途的根本利益讲,中国工笔画艺术,是有资格也应该在复兴和回归主流的态势中,担当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优秀画种。这也正是自20世纪中叶中国工笔画开始“复苏”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工笔画继而走向复兴之路,也是应合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
完全脱离社会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元代文人画中,“四君子”题材之所以盛行,是当时汉儒对元人统治不满的一种发泄;抗战时期的革命版画,是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反抗……从世纪之交到21世纪的前10年,是中国美术对如何承扬传统和借鉴西方、日本的冷静反思时期。其具体体现虽然仍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落实 “二为方向”和“二百方针”的精神为主导,但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对现实的关注。1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奋斗迎来了解放,发展过程中又几度遭受波折。我们再也经不起动乱和反复了。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完全赞同美术界当前所掀起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举措;也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必要性的战略意义。诚然,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旋律,不仅仅是要落脚在民族发展的前途上,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我们应该有回归大自然的宇宙意识。这个宇宙意识绝不是我们老祖宗的天人合一观所能代替和解释的,因为它更具有时代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如果我们能从表现‘一花一鸟’、‘一山一景’、‘一人一物’狭隘的小我之情解放出来,而代之以大我之情的话,那么艺术作为提高情操和净化灵魂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也就得以实现了。”
三、工笔画的时代特征与当代面貌
就当前中国绘画在题材上所关注的主题而言,除了前面所讲的“重大历史题材”外,主要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当前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人文关怀的方方面面。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民族大团结、民族和谐和民族风情的歌颂;二是对祖国美好前景和发展前途的寄寓和寄望;三是描写社会主义大家庭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四是反映都市生活、都市文化、都市建设场景以及都市青年的心理状态;五是反映新时期的文化教育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的校园生活侧面;六是关注信息社会所带给人们的新的生活情景。总之,是通过反映现实生活唤起人民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和谐安定局面的一种珍惜。那种过于理想化、神秘化、无为超脱、清高出世的玄想主题,已经被有情感的现实世界几乎全面覆盖和异化了。当下工笔画在表现形式与面貌上呈现的是传承开拓、取向多元的局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六种类型:
1、传统正宗脉系的工笔画在回归中拓展。这里我们首先要拨正一个误解,就是工笔重彩画只是中国工笔画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工笔画。我们所说的工笔画的正宗,应该是以唐宋工笔人物和工笔花鸟为代表的重彩与淡彩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注重意象写实、以线造型、讲究传统材质(传统丝绢、矾宣和用传统方法提炼的植物色、矿物质颜料及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并具有一整套传统理(理念)法(技法)程式的民族绘画的正统审美样式。
不管是唐代的张家样(张萱)、周家样(周昉)或是五代《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家样”(顾闳中),亦或是徐黄体异的“徐家样”、“黄家样”,已经深印在当代工笔画家特别是学院派画家的心里。自然,继承这种正宗的传统工笔画,在当前老中青三代工笔画家中仍然占据大多数,但是这种传统正宗的工笔画,在日本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变异。工笔人物尤其受日本美人画和欧洲中世纪绘画的影响,已经逐渐衍生成几种更富有当代审美情境的新样式;而工笔花鸟也由于吸收了日本装饰绘画和西方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光色构成,也已经开拓出了重、淡彩结合的以传统正宗脉系为主体审美意韵的一片新天地。这点从全国第七届、第八届工笔画大展的金银铜奖获得者以及诸多优秀作品和入选作品中得到了验证。
2、工笔重彩画焕发出新的青春。传统工笔画正宗脉系由唐宋高峰所形成的审美程式,经过元、明、清及民国延续,“香火”已大不如前,加之西方与日本绘画的冲击,于是回归传统稚朴精神,便逐渐成为了一种心灵诉求。鉴于现代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装饰艺术需要,鉴于中国画家尤其是工笔画家,对古代石窟壁画的崇敬和重振传统壁画璀璨辉煌的艺术精神,便掀起了一股重新研究、挖掘、梳理石窟壁画艺术的热潮。体现一是通过用敦煌石窟壁画和龟兹石窟壁画为画面背景,以现代时装的各种不同人物为前景的画面安排,使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二是尤其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稚朴风格,和颇受古希腊罗马、印度、波斯艺术影响的龟兹壁画朴素夸张变形的装饰图形的原始审美元素中,找到一种回归稚朴的神韵和取向,以作为重铸工笔重彩画新体格的参照。三是通过对壁画大型场景构图的研究,寻找一种与当代宏大场面的参照与对接;并通过对古代石窟壁画材料、技法的研究找到与现代材料、技法的某种对接和对应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潘絜兹先生的带领下,一直力倡恢复敦煌壁画和“汉唐雄风”的艺术精神,重铸工笔重彩画的辉煌已经成为一种追求。工笔重彩画的中青年画家队伍迅速扩大,并且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支十分可观的群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