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对联
习书久了,便有方外友人嘱我为寺庙题联写碑。自此,我的书法研创便与佛寺佛法结了缘,自觉地关注起“书”与“佛”的因缘。
方栋楚书法(龙华寺藏经阁内殿横匾)
书法与佛教的缘分,可谓溯远流长。弘一法师,是一代高僧 ,是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大师。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弘一法师弥留之际写的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一种自具自足,不假外求的圆满境界。佛家讲求“圆融”,弘一法师出家后,书法渐趋圆浑。晚年书法臻于成熟,自成一体,圆润含蓄、细致而洒脱,笔划线条犹似钢筋细而有力。结体疏朗修长,使笔画之间及字距、行距留白更多,真乃“计白当黑”的典范,给人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神秘莫测的感觉。这位惊才绝艳的人物,在绚丽至极之后,终究返璞归真,达到平和圆满、浑融一体的境界。
书法与佛教的关系,前人之述备矣,自然无须我叨叨赘言。只是,禅韵悠悠,墨香淡淡,伴我多年,一点灵犀,让我从中悟出了书法“灵”、“正”、“圆”三字, 又将这三字融入笔端墨迹,镌于禅院佛殿。
一、天人合一孕“灵”机
“天下名山僧占半”,山林与佛寺似乎有天然的因缘牵系:钟灵毓秀之地,少不了禅院浮屠,僧众在此洗心涤尘;即便不是名山大川,只需有高法大德,在野岭荒山,借得一峰半谷,结庐建寺,久而久之,这一方山水,便也蜕去粗陋、蕴纳灵气。正可谓:山林因佛寺而有了禅性,佛寺因山林而悟了灵机。
二、明心见性守“正”道
刚说到佛家书法的“灵”,这个“灵”,是灵动的生机,是活泼的天真,不能将其误解为飘忽或奇诡。因为,佛家书法还重一个“正”字:德性正、文思正、笔意正、间架正。这个“正”,根源于佛法禅心的“正道”。而佛的正道又与人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与世和合证“圆”满
除了“灵”与“正”,佛教书法还须有一个“圆”字。佛教书法的“圆”,取意于佛法禅心的 “圆”。欲说“圆”,先明“正”。千百年来,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互相影响、和合化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之源。儒家更重视道德的自我修养和厉行,儒家的“正”,是耿介不阿,是矫矫于世,不苟且不媚俗。
佛家的“圆”,有两层内涵:与外部世界的“圆融”和本我内在的“圆满”。佛家书法也由此呈现出独特气质。如苏轼居士。
苏轼识得宇宙万象,悟得自我“执一”,认识到一切事物或现象,都依赖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而生起。这种禅悟融于书法,就体现出其独特的超旷圆融的境界,难怪被成为“禅书”。
当代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是一位佛家居士,他的佛教思想是“人间佛教”,讲“慈悲”, “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他的书法就是当代佛教书法的代表:方正郁茂,宽博厚重,如泰山后土;深厚圆润,舒展平和,又如浩荡大江。正是我辈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