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当代艺术再难现四大天王

当代艺术再难现四大天王

2013-07-24 08:02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香港艺术家林东鹏的《古董》系列正是在香港特殊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艺术家疑问为何自己从小总是透过西方艺术家的复制品或图片进行想象而得到美术教育,而不是在城市身边或本地的艺术馆去学习。同样在那个年代,中国美术史是鲜有人学习的,而在艺术馆里,艺术家才第一次意识到中国艺术需要寻根。

展览

英雄本色勾起两地共同记忆

本次展览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和中华文化联谊会联合主办,主题“英雄·本色”源于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英雄本色》。这部脍炙人口的电影是香港大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曾风靡两地,并对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产生深远影响,间接地促成了两地对文化的某些共同回忆。展览共邀请了11位从50后到80后各年龄层的艺术家,以这段共同的文化记忆为切入口,让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生活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再玩味各自心目中的“英雄本色”,在创作交流中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本次展览从策划到开幕经历了大约8个月的时间,策展人方敏儿特别指出,邀请的11位艺术家都是经常往来内地和香港,对两地文化有一定认知。“70、80后内地和香港艺术家们成长背景大不相同,但都曾受到香港大众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形成独有的符号记忆,大众文化所输出的信息在价值观与文化上的冲击,甚至于爱情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念,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内地与香港的一代人。”方敏儿说。

对话·方敏儿

当代艺术即将走向大众普及

京华时报:两地艺术家在创作中文化背景有哪些差异?

方敏儿:香港与内地无论是价值观、生活的习惯、社会的发展变化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回归十几年后的今天也发现,两地需要寻找回两地沟通的桥梁是很重要的。我发现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众文化是两地人成长过程中的共同回忆,这是个有趣的桥梁,可以使两地文化相互交流。

京华时报:你如何看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未来?

方敏儿:将来整个当代艺术的面貌肯定不再只是只有几个大师的世界,也不再是只有几个机构或者只有某些人才有力捧艺术家的能力。互联网出现后,每个人都能够有自己的话语权,艺术将更加普及,未来将很难出现当代艺术的“四大天王”(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和王广义)。

 

京华时报:本次展览中多是实验艺术作品,目前实验艺术的发展受到市场制约,实验艺术的走向如何?

方敏儿:实验艺术被更多人接受是从2009年后开始,此后画廊也开始将实验艺术加入到商业考量,目前实验艺术仍在发展中,市场也处于发展中。从艺术家扶持上来说,国外对于实验艺术有很多一些非牟利的艺术基金扶持,这一点国内也可以借鉴。

作品

互动作品让观众更亲近艺术

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有6位来自香港,包括李杰、林东鹏、白双全、何兆南、陈慰平和周俊辉,其余5位艺术家是沈少民、史金淞、孙原、彭禹和黎薇,现场共同展出9件作品,半数作品与影像有关,除了史金淞《倾斜的密码》是在2007年以香港景色做成的装置,其余作品均是为了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

内地艺术家创作状态好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沈少民《在我看到你之前》,而该作品前也挤满了好奇的观众在画布上涂抹。沈少民介绍,他特意到香港街头拍下一张高清照片,通过电脑软件将照片分解成形状大小各异的10种色块,色块以英文字母作为标识,现场放置标好号码的颜料罐和画笔,观众在线描街景的色块中按照相应的号码填充颜色。沈少民预测,该作品在完成后相对照片的还原度将达到80%,余下20%的不完美也正好呈现了社会的不完美。沈少民认为,内地艺术家的创作状态非常好,而问题是艺术家更需要多加关注的点。

内地作品直白香港隐晦

对比内地艺术家,香港艺术家带来的作品类型更为丰富。陈慰平的交互装置《百叶窗》将2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用百叶窗围起来,人站在聚光灯的中央,摄像头即可采集人的背影在空间内的显示屏上播放,播放时循环将10秒前的图像与当下的图片重新组合。陈慰平解释,聚光灯下才能看到自己的背影,才能看到更深层的自己。相比两地艺术家的创作,现在已经在央美任教的陈慰平感触颇深,他认为内地的作品经常希望表现更明确,让观者一看即知,但香港艺术家在创作中往往更加隐晦,让观众更多些自己的判断。

香港更喜生活中找灵感

今年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李杰带来了他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新作《LatelightTV》,这件作品将家庭的电视间摆到了展厅,电视间的标志性元素呈现在展厅内,一部视频展示了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的一个画面一角。这就像晚上看一部老电影,画面持续15分钟,意为香港深夜电影中15分钟的插播广告,让更多人感受香港文化特色。李杰的作品多采用家居的元素,将私密的家居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呈现人与公众的关系。与内地艺术家乐于用宏大的元素进行创作相比,香港艺术家往往喜欢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寻找灵感。京华时报记者顾博实习生黄嘉仪文京华时报记者任峰涛摄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