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的晋人尚韵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的晋人尚韵

2013-08-13 13:54 文章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的书法艺术除了含有一定的美学之外,还容有一定的哲学在其中。有人说中国书法的起源,就是中国哲学的起源。《说文》中即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以后又表现为“阴阳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在这里,我们首先谈一谈关于“晋人尚韵”之说。

在战国时期,由于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形成了各种政治、学术派别互相辩争的风气。这就是历史上“百家争鸣”的盛况。而这其中力量最为强大的有“儒”、“道”两家。

后来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其他门派才偃旗息鼓。

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发展却是一直按着这两条线循序渐进的。儒家——追求中和之美;道家——唯革新是求,追求雄强之美。

东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艺术成就也最为辉煌。可是由于历经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政治的混乱、社会的动荡,在广大知识分子当中,对儒家思想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思想产生了动摇。因此许多人又崇尚起了道教,而当时又尤以老庄为基础的玄学最为流行。玄学尚无,无则超旷空灵。由哲学命题转向艺术境界,其理想就是“澄怀观道”“超以象外”。晋人书法,从而形成了以“韵”为追术的终极目标。在书法艺术上则表现为潇洒、飘逸、变幻莫测……

黎泉先生在兰州市的一家报纸上也曾撰文《闲话‘晋人尚韵’》。说到晋人尚韵,黎泉先生曾这样说:“晋人尚韵是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共性所在。”其实任何事物的改变都是由一定的“量变积累”而产生“质”变。当然艺术亦是如此。

 

祝嘉在《书史学》中曾写道:“晋代书学,接汉魏之光焰,名山之石刻如新,书家之墨迹犹在,谠论名言,多亲闻而目见,师承不远,自易步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晋人之书多承接汉魏风骨。而汉魏书法的代表人物当是伟大的书法家——“草圣”张芝莫属了。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就“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张芝为道家,史载张芝是学“崔(瑗)杜(度)之法”的。而崔瑗却对道家学说有过深入地研究,他的《草势》在历史上可谓是玄学的先声。而所有这些不正是在一定的“量”的积累吗?

晋人尚韵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碑刻较少,而不能透彻地研究晋人书法。《书史学》中有:“然晋代沿魏之旧,亦禁立碑,故石刻殊少。”因此“欲研求晋代之书学,反不如东汉之易者。”这也就是说,仅根据几张晋人留下的法帖就武断地说“晋人尚韵”,也许存在一定的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不管怎么说,正如黎泉先生所说的:“艺术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以至使晋字得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并列为一个时代的杰出代表。”综观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不正是在不断的革新、不断的创造发展而来的吗?这一点,我们在研究书法发展史,特别是在研究晋人“二王”的书法时尤为显见。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