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暴利催生畸形市场(图)
2013-08-15 07:05 文章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2013第二届中国国际沉香文化博览会现场
“沉香再次受到追捧,一方面传承并弘扬了中国沉香文化,推动了沉香产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其价格‘畸高’,沉香市场也日趋畸形,亟须得到纠正。”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爱好者在混乱的市场中想收藏沉香,确实还要颇费一番功夫。
需求增加沉香吃香
“我们现在就去取钱。”8月10日,当记者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沉香展现场采访时,闻声望去,只见一对老夫妻匆匆离开的背影。
是什么东西竟让二老感觉如获至宝?记者前去了解发现,原来是用芽庄奇楠香木制作的一个小饰品。
沉香展吸引众多观众纷至沓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小饰品,还有一系列大展品。
“本届展会共分为3个主题展区,分别是中国沉香特展、中国的艺术生活、徽州巨匠—当代艺术展。”据组委会的李女士介绍,其中,中国沉香特展上展出的展品是由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特别整理出的部分馆藏和在社会上征集的一些重要标本组成,包括中国海南、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等各个产区的沉香,并通过相匹配的中国沉香品鉴活动,让更多的沉香爱好者亲身感受到国产沉香的魅力。
李女士说,在众多展品中,展柜里摆放的一块儿形似树根、标重222.5克的芽庄奇楠香,其标价133.5万元,相当于1克6000元,非常贵重。
“奇楠是沉香中最上等的品级,极品沉香按照颜色排位分别为白、绿、红、黄、黑和紫。其中,白奇楠价格最贵。”李女士告诉记者,像一串重12.8克的白奇楠沉水手珠的价格就是50多万元。
记者发现,该手珠共有17颗花生豆大的珠子,即平均一颗3万多元,1克大约需要4万元,真可谓是沉香中的“VIP”。目前,素有“木中钻石”之称的极品沉香的价格最高已达到每克5万元。
即使是普通用以制香的越南沉香,2002年在边贸市场价格为6元/克,10年后的今天,已经涨到了120元/克,价格是以前的20倍,由此看来,月花数万元品香之事并不稀奇。
沉香价格成倍翻番,还带火了艺术品拍卖市场。
据了解,在今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中,北京匡时推出的一件明代沉香搜山图人物杯,成交价达到了184万元。北京另外一家拍卖行推出的清早期沉香雕如意,估价50万元至60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172.5万元,真可谓“木头也疯狂”。
近年来,虽然沉香身价不断暴涨,但也未能阻挡品沉香或收藏沉香人的脚步。
“物以稀为贵,沉香工艺品的价格高,根源还在于其材质本身。”李女士说,自古以来,沉香就是非常名贵的木料,素以名贵中药材、稀有高级香料闻名,早在明清就有“一寸沉香一寸金”的形容。
暴利催生畸形市场
刚刚走进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记者就注意到,一位年轻人蹲在展厅大门的不远处,走近才发现,他正以非常低的价格出售沉香。
随着沉香身价的不断上涨,一些人耐不住金钱的诱惑,萌生了“投机取巧”、牟取暴利的想法,市售沉香真假、优劣混杂等问题屡见不鲜。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沉香虽然名贵,但近年来的涨幅,也确实让人们捉摸不透。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标准不清的交易市场,也混淆了试听。”
沉香属于珍稀野生资源,综合价值极高。但目前,其存世量极少,材料紧缺,不管是在香文化领域还是药要用方面都供不应求,屡禁不止的造假行情随之大量出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沉香。再加上近年来,沉香投资越来越火爆,收藏价值也不断被玩家挖掘,致使价格连续攀升,暴利催生下的市场更趋畸形。
“由于目前国内还未成立专门的沉香鉴定机构,缺乏统一的植物学鉴定标准约束,对于沉香的判断仍来自于传统的人为鉴赏。因此,想介入沉香的收藏者,学会鉴别真假沉香非常重要。”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不能仅靠价格高低判断假冒伪劣沉香。”业内人士建议,识别香木首先要了解基本的“防伪标志”,掌握简单的“看”、“闻”、“摸”的技巧:
首先是看颜色,一般的水沉是黑褐色的,也有暗青黄色的。真正的沉香木是时间越长颜色越深,至于那种越戴颜色越浅或者掉色的沉香饰品肯定是假货。
其次是闻,假沉香表面往往是涂上香精或别的化学原料等,其味道特别刺鼻难闻;天然的沉香是大自然给出最真最纯的香,是越闻越香(方法:直接用火烧,去闻它的味道;或用电熏香炉取其小片直接熏闻)。
再次是摸,真正的沉香是看着油腻,摸起来却不沾手,假货则不然。
最后,业内人士还提醒大家,勿以沉浮论真假。现在市场上有的不法商人就通过用杂木泡药水、香油等处理方法把假香木做得可以沉水。因此,单凭香木沉水与否判断真假并不科学。
对于“畸形”的沉香收藏和鉴定市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晖建议,由国家级鉴定文物和艺术品的权威机构,对从事鉴定文物和艺术品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并提出职业道德要求、制定行业规范。(记者范丽敏通讯员陈丹丹)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