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纹理的道理

纹理的道理

2013-08-29 07:58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福州藏天园周末的寿山石集市上,笔者看中了一枚二号矿章坯,结晶性的质地中或疏或密地分布着雪花状的小白点。为了压价,故意向摆摊的小弟指出该石头“不够纯净”的“缺点”,没想到小弟跳将起来,“嘿,您可别忽悠我了,这块石头卖的可就是这花纹呢!”笔者不禁哑然失笑。

有一位寿山石界的资深人士,每周雷打不动地集市上搬回一袋又一袋的原石。这些石头的品种五花八门,质地看上去十分普通,有的甚至可以归到“顽石”之列,自然,其价格也是可想而知。一位专家级的收藏家,为什么会持续不断购进这样的石头?这已经成了市场上久悬不解的一个谜。最近,笔者忍不住“单刀直入”地问他:“你买的那些东西不论质地还是色彩,都缺乏特别诱人之处,到底有没有什么‘线索’能把它们贯穿起来?”专家沉吟片刻,脸上浮现出一丝神秘的微笑,“你说,一块石头除了质地和色彩,还有什么?”

很显然,这个“线索”就是纹理。

近年来,寿山石圈内出现了“质地派”和“纹理派”的争论。“质地派”的核心观点就是质地第一,正如玉石翡翠讲究“种头”,以质地作为判断等级的主要依据。而“纹理派”则不然,认为石头无非是供人欣赏的,那么,审美感受才是第一位的,与质地、色彩相比,纹理由于其丰富性和独特性,更能够体现,或者说是赋予石头文化的内涵。

那么,纹理的本质是什么,它对于一块石头究竟意味着什么?

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说,“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看待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得出美丑高下截然不同的结论。

所谓“物之病”,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的。的确,对于一个泥瓦匠来说,一块有“水纹”的石材是不够坚实牢固的。然而,“物之病”却能“取妍于人”,让欣赏者“以之为美”,这种美的根源不在“物”,而在于“人”,在于一双审美的眼睛。端砚上或黄或白的石筋,本是缺点无疑,而被取名为“金线”、“银线”后,身份陡然倍增。至于集市上卖石头的那个小弟,也许天生拥有这样的悟性,也许是顾客教育了他。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篆刻史上很著名的一方印章。邓石如在边款上自述道:“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多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顷之石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原来,这件旷代名作的灵感,竟然来自“顽石”上幻出的纹理。然而,也只有在邓石如这样的文人的眼中,才可能发现“赤壁之图”,才可能“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如果换成一个平常的卖石头的商人,或许只能看出一只猫头鹰或一匹马。

美在于发现。对寿山石纹理美的发现,与资源的日益珍贵和文化人的进入有关。

可以预见,用不了多久,就会有雕刻家从上文提到的那位收藏家手中购买原石,虽然它们现在看上去似乎并不起眼。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