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岳巍北京报道
李昆武17岁那年成为一名军人,他的行伍生涯持续了15年,直到他参加完南疆保卫战之后在1987年转业成为《春城晚报》的美术编辑。
李昆武戏称自己是“带着手艺”当的兵,这手艺就是他会画画,据说他从4岁开始画画。参军之后,李昆武凭着这门“手艺”参加了部队的美术培训。
李昆武说在部队的美术训练让他能够在日后的美术编辑岗位上做得得心应手,勤奋能吃苦使他不甘心于只是在桌案前画那些命题作文。
进入报社第二年,李昆武骑着二八凤凰单车游走云南各地,李昆武说这并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有的完整行走计划,他在接下去的四五年间,断断续续地走遍了云南所有地方,这期间他以“王小牛”的化名发表了许多饶有趣味的云南风貌漫画,其中包括《云南十八怪》。
“云南十八怪”后来从漫画作品变成了云南的名片之一,各地的“云南米线”店里或是墙上或是桌上都有“云南十八怪”的漫画。
很多云南人通过这些漫画知道了李昆武,不过,更多人知道李昆武还是因为他的《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
《从小李到老李》
《从小李到老李》在法国出版时的书名是《一个中国人的一生》。法国人欧励行原本是找李昆武合作完成一本名为《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漫画,故事脚本欧励行已经完成,李昆武需要做的就是配好图片。不过李昆武对此意兴阑珊,后来《马可·波罗在中国》搁浅,而李昆武想画的是关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经历的漫画,后被法国达高公司看中,欧励行作为合作者参与进来。这就是《从小李到老李》的缘起。
李昆武终于有机会画自己想画的故事,其实他画的就是自己。从自己的出生到成长、参军到工作,他画下了自己的人生。
2005年开始动笔,李昆武花了3年多时间才完成第一本,他描述那个略显艰难的创作过程时,毫不讳言绘画进程的缓慢是由于对自己绘画技法的不断修正。
这个时间似乎有点长,不过李昆武很快发现,这三年多其实是对他日后的创作所预付的时间成本。《从小李到老李》第二册和第三册都各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并顺利出版。
很快,关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的故事流传开来,李昆武也拥有了自己固定的读者群,一段时间后,他的中文版本“引进”回中国。
记忆深处的伤痕
《从小李到老李》之后,李昆武完成了《云端的铁路》、《脚印》以及《春秀》,它们与《从小李到老李》一样都是先在法国出版。
李昆武同时完成了漫画《伤痕》的创作,这是一个关于抗战的故事——“在昆明文物市场上结识了文物店老板老七的李昆武,意外发现了一张日本人于1894年描绘中日甲午战争场景的彩图。在老七的引荐下,李昆武又得以亲眼目睹老七的师父珍藏的一大批战争资料——日军随军记者在侵华时期制作的照片集、纪念册、画报、地图等。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日军侵华的过程随着一页页画面得以再现……除了战争实录场面,还有士兵的行军、练兵与日常生活等。在翻译、整理这批史料的过程中,作者和亲人记忆深处的伤痕也意外地被揭开”。
李昆武使用了纪实照片与漫画结合的表现形式,还原抗战中著名战役的真实场景。对于李昆武来说,这是一次尝试,其意义不亚于《从小李到老李》第一册的创作。
李昆武现在仍旧住在昆明,他已经辞去了报社的工作,而在自己的工作室中专心进行漫画创作,他的生活很规律,每天从早上7点半画到晚上10点,他对自己作品的熟悉程度是翻开任何一本他的作品,只要扫一眼,就能清楚地说出情节甚至细节。李昆武说自己画画的时候图和文字是同时“涌”出来的。
李昆武相信自己还能画很多年,但他说自己不会继续画“从小李到老李”系列,尽管这本书已经出版了6册,“那个系列是我的漫画的根系和主干,我现在要画的是更为丰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