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美术的高等教育不能弃高而行

美术的高等教育不能弃高而行

2013-09-09 09:13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廖少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早成共识。实现“大众化”的意义,主要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均比例在不断扩大,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公民的文化基础普遍提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做到这一点确实值得称颂!然而,在学术界看来,许多专家认为大众化并不意味就是降低文化与学术水平标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因考虑教育大众化问题,忽略了自己高等教育应有的知识教育、学术水平的高度标准,让“学术”也长期满足于“大众化”状况,那该国的文化教育在国际上处于何等地位就不言自明了。

我之所以提出“美术的高等教育不能弃高而行”看法,是基于当前美术的高考、美术专业设置、美术人才的培养形式等出现泛化问题而直言的。应当肯定的是,美术高考与专业的普及化并非坏事。但是,招生多了、专业广了,并非要把培养与教育目标降低。所以,传闻“2014年美术高考生的文化成绩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学生文化成绩的70%”,对于这一改革我认为很有必要。

不言而喻,美术整体上归属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视点”。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美术的文化性。古代宫廷画院虽然是服务于皇族的创作机构,但招收画院学生和画师时,都有相应科目考核对象的文化素养。北宋徽宗时的“宣和画院”,往往出一些“诗题”,让宫廷画师根据诗意创作作品。苏东坡倡导绘画“诗意”与米芾重视绘画的“写意”,开启了中国文人画之先河,如果说作画者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很难达到绘画诗意化与较高的“写意”水平的,从中可见“文”与“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漱溟先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文化的三个阶段:“一是物质文化的阶段,二为社会文化的阶段,三为精神文化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要循序而发展的……不是依着这种次序那就是早熟,早熟就再难发展”(参见陈序经《文化学概观》第309页)。中国已经有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当属哪个阶段?梁先生认为当属社会文化的阶段,其意十分深刻。因为文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都是上层建筑、都是神经中枢,忽略不得、动摇不得。现在,国家提出全面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恰到关键之时。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美术的高等教育应是文化与美术的共同教育。长期以来,美术的高考从表象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质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挥之不去。从中学的美术兴趣小组到高考的美术培训学校,几乎都走在“应考备战”的同一条道上。因此,不少学生入学后便显露出重技轻文的现象。而从艺术角度上看,一个只有生硬技法而不懂画理分析的人,将来很难成为称职的美术教师和优秀的美术创作者。黄宾虹先生曾说“画理与物理共识,艺乃大成”,这里的画理就包括了美术的造型原理、艺术语言的运用、文化内涵的理解;物理除了对被表现对象结构、材质、色泽特点上的把握外,还有物理之阴阳、类别的归属、空间位置的分辨等;短短“画理、物理”4字,其文化信息与意义是十分丰富的。而当下有些学子只重视其中技法的部分,学一手用一招,太过于重视实用的手工能力;这与“高等”教育宗旨相去甚远。概而言之,美术“高等”教育目标不能变,目标有一定的高度,才能激励人去登攀,到达高峰与顶点;目标没有高度,轻而易举就到了目的地,那只是到达高等教育的“半山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