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风格与弊端

风格与弊端

2013-09-12 11:35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位搞了几年篆刻的朋友,有一次私下里跟我探讨:“都说篆刻以汉印为宗,为什么我对明清流派印的美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而汉印究竟好在哪里,却始终不得要领?”

这位朋友是真诚的,因为他说了实话。其实根据我的观察,看不懂汉印的,在篆刻的人群中,甚至在成名的篆刻家当中大有人在。

平正端庄、质朴浑厚,是汉印、汉隶和汉金文的共同特征,或者也可以说是“时代气息”。走平正一路容易出现什么毛病?板滞。所以,汉人的心思才华,都用在破除这个“板滞”上,采取手段,惨淡经营,力求于平正中见流动、出变化。

一种风格的树立,如何能站得住脚,能为观看者所认可、接受和欣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每个艺术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风格意味着个性,同时也意味着局限性。米元章在《海岳名言》里说,“……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但这是一个主张,是对理想状态的追求,反过来理解,也就是稳则易俗,险则易怪,老则易枯,润则易肥。孙过庭在《书谱》序中亦云:“……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

因而,欲表现一种风格,必先认识其弊端,能将“病处”化解,则事过半矣。学习前人,不但应注意其面目鲜明处,更要看到在风格的背后,对个人习气的控制和调剂。欧字方严,然亦有其圆厚处;米字跳荡,然亦有其沉着处;赵字秀丽,然亦有其雄健处。再打个不恰切的比方,一些名家作品之所以“动心骇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实际上是挑战风格的极致,可以视为“悬崖勒马”。世人艳羡“悬崖”风光,却忽视了“勒马”功夫。金农的漆书,陈巨来的圆朱文印,再往前一点,就是工匠者流。倪瓒的淡,八大的简,龚贤的黑,髡残的浑,学之不当,即堕入魔道,掉下“悬崖”。

风格即是人。真正的艺术成长过程,就是人格的养成,也就是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所谓人品如画品如书品如诗品,这里的“人品”并非狭义的道德评价,而是包含了“真我”的全部。

朱子曰:“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都是难能可贵的,但孔子并不满意。子路追随孔子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勇”还是“勇”,只是这个“勇”变得更有分寸和层次感,变得更为“高级”,更合于“道”。艺术家常常挂在嘴边的“突破自我”,也并非丢掉自我,走别人的路,用别人的鼻孔呼吸,而是通过从文化传统的“共性”中汲取营养,纠偏导正,使“自我”得以提升。柏拉图早就提到艺术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认为艺术创作只有获得“共性”的时候才得到更大的生命力。共性是源,个性是流;共性是本根,个性是枝叶。“为学当先求其同,后讨于殊”,离开共性一味强调个性,只能是从表面到表面,从样式到样式,无法登堂入室,窥见“堂奥”。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急功利,抄捷径,试图“直奔主题”,往往欲速则不达。袁中郎的《随园诗话》里有这样一段话:“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流;若少年纨绔,遽为此态,便当笞责。”

今天的我们处在一个“读图时代”、“注意力时代”,艺术家们对于风格面目的自觉意识无疑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前代大师多重传统,却能别开生面。今人每言创新,放眼望去,流行画风流行书风中反而千人一面,何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