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杨卫: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独立电影

杨卫: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独立电影

2013-09-18 10:41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会发起的北京独立电影展,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十届了。这十届办下来实属不易,不仅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困扰,还要受到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种压力,可谓是荆棘塞途,困难重重。尤其是近几届影展,由于其策源地宋庄的诸多变故,导致理解的偏差,在磨合不顺的情况下,差点因为行政干预而化为泡影。所幸的是,在栗宪庭和诸多独立电影人的力争之下,第十届北京独立电影展还是冲破层层阻碍分散到各地连续放映,并于2013年8月31日在宋庄圆满落下了帏幕。当远在乌鲁木齐出差的我从朋友们发来的照片上,看到艾未未、刘索拉、老五等非电影界人士前往闭幕现场助阵时,不禁心里一热,感到了丝许温暖。我感动的不是闭幕式上的热闹场面,而是在针针丛棘的环境中,还有这么一些人坚持自由的表达,为中国的独立电影而奔走呼喊。

自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以来,电影就跟纪实联系起来,成了人们纪录生活现实与表达生命诉求的工具。尽管受工业文明的影响,主流电影后来走向造梦工业,成了娱乐大众和制造财富的手段,但在主流电影之外,一直有一些独立的个体坚持用镜头纪录现实,表达真实的人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历史影片,有许多真实镜头就是取自当年一些电影人的现场记录。他们遵循着自己的内心需要,就像写日记一样,用电影镜头捕捉流逝的光影和曲折的人生,为我们留下了旧时的社会风尚与精神面貌。

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只是因为贫穷的现实,使许多中国人配备不起影像设备,旧时中国的电影仍是少数资本家的专利,很少为普罗大众所用。尤其是1949年后,以供给制来管理社会,更使绝大多数老百姓无缘照相摄影。不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搞活经济的各项措施逐步落实,摄像机开始进入普通家庭,这为独立电影的兴起创造了物质条件,再加上思想解放运动对个体意识的启蒙。所以,到80年代之后,独立电影便逐渐发展了起来。几年前,我策划“圆明园画家村”的资料回顾展,就取用了胡杰和赵亮等一些独立电影人当年拍摄的影像。我想,如果没有这些人记录下当时的现场,我们就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回望过去也就不可能找到形象的凭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电影更像是为人生寻找证据,可谓是最真实的历史档案。

事实上,中国的独立电影正是立足于“真实”这样一个价值点上,才具有了独特的意义。因为在铺天盖地的粉饰太平中,我们不仅离历史的真像已经越来越远,就连现实的存在也被掩饰起来,成了浮生一梦。而独立电影的出现,以个人化的叙事结构剥离开意识形态的屏蔽,还原于社会生活的现场,却带给了我们实在的生命感受与确定性的人生体验。所以,独立电影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亲睐,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从中找到真实的自我。而美术批评家栗宪庭,将职业兴趣由当代艺术转向独立电影,就是顺应了这个时代潮流,抓住了年轻人的脉搏。对此,我也是举双手赞成。我想,栗宪庭的这个转向不仅只是求真意识的反映,也是一种批判性的文化态度。因为在当代艺术越来越受到资本侵蚀与权力垄断的背景下,独立电影却疏离于各种利益生产,还原了我们最初的人文热情。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