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书如其人之论:一种很模糊的书法观念(组图)

书如其人之论:一种很模糊的书法观念(组图)

2013-09-27 10:19 文章来源: 《艺术品鉴》杂志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倪元璐手卷倪元璐明亡殉国,有忠烈之名。 

倪元璐手卷倪元璐明亡殉国,有忠烈之名。

书如其人?岂可死于句下

文 _ 李勇

书如其人,也常常说字如其人,是一句老话。不管学书法,还是不学书法的,谈到书法时,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喜欢的时候可以说,不喜欢的时候也可以说。很省事的书法评价。

也有说不准的时候,几年前汪精卫的字在拍场被热捧,不少人想不通,汉奸的书法写这么好?卖国贼的字能挂在厅堂吗?前一阵李天一写的毛笔字在网上爆出来,很多人纳闷了:这么坑爹的人还有这两把刷子?

这实在又是一种很模糊的书法观念。

古代书论中相当一部分是人格论,这与文论是一致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分为“沉着痛快”和“优游不迫”两类,实际是传统知识分子人格中入世与出世的两种情怀。前者追求充实,后者追求虚静,两者对立又互补。曾国藩有一段书论讲这个意思:

因悟作字之道,二者并进,有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有不着力而得自然之味。着力如昌黎之文,不着力如渊明之诗;着力则右军所称如锥画沙也,不着力则右军所称如印印泥也。二者阙一不可,亦犹文家所谓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也。

这是从人生大追求上谈书法的。泛泛而谈。

 

汪精卫1941年作陶渊明诗汪精卫书法有董其昌之风。

中国传统文论以感悟居多,往往是诗性的表达,留下的空白很大,需要读者涵咏、体悟。刘熙载《艺概》所说的: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如果没有自己的认识去充实它,容易流于空话大话。成了禅家批评的“参死句”、“死于句下”。

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也纠结过很久。20 年前,我二十岁出头,跟着李正峰先生办了一份《书法教育报》。正峰先生是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简答地说,就是人书统一论:书法是人生的艺术,是人“取诸怀抱”“因寄所托”的产物,有什么样的人便有什么样的书法。

记得有一家刊物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大概说书法与人无关,字有没有书卷气与书写者读不读书无关,学了有书卷气的字自然就有书卷气了。正峰先生看到这个观点很生气,不屑与辩,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当时年轻,没觉得这种观点有什么离经叛道,甚至还觉得蛮有意思。

学书法要临摹,临写一些风貌闲雅的作品,手下不就也显出轻松秀气了吗?这大概也不错呀?值得为此动肝火吗?我当时的认识就是这个水平,不能说错,但过于简单了。

有些问题,不同年龄段是不同的理解。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更是如此。

书如其人,二十岁时我觉得这是个神秘的问题,三十岁我觉得是个复杂的问题,到四十岁,我发现那不是个问题了。敏学善悟的人大概不需如此的时间跨度,但对普通人,有些常理是渐渐才体会出的。

 

康生章草屏轴

当我把它当成问题的时候,我总在想:字,在多大程度上能如其人。

古人关于书法与人关系的论述太多了,我很喜欢苏轼的这一段:

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这是苏轼的一段题跋。看过许多关于字与人的关系问题的大论,还不如这轻轻松松的一小段止痒解渴。苏轼推崇颜真卿,认为他如同诗界的杜甫,是书法的大成就者。颜真卿的气节被人称道,抵御安禄山叛军,不阿附权奸卢杞,面叱叛臣李希烈,留得生前身后名,人们因此更爱他的字。颜真卿可算是以人论书的正面典范了,其书法被视为法度恢弘的代表,其人是忠臣烈士的楷模,他的《祭侄稿》、《争座位稿》被后人奉为忠愤浩然的抒情杰作。

苏轼说,像读颜真卿法帖一样,看字,不免会联系到书者的品格气节,但也不可太较真。

有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人之子所为,所以觉得对方一举一动都像贼。后来自己找到了斧头,又觉得邻子一举一动都很正常。人看问题容易这样先入为主。(窃斧之说出于《列子》,东坡在此误记。)

字与人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不过切入点是“趣”,情趣。由情趣入手再联系更深层的东西。东坡显然是重视字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他觉得从字里还是能看出“邪正”的大概。不过他说在这事上不可认死理,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然反落入邻人偷斧式的认识误区。

 

曾国藩曾氏家训

字在多大程度上能与人对应起来,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一个人要在写字上有所追求,或者说要研习书法,他必须要在书写中寻找自己。

有一个事例:一位自诩毕生画竹的老画家,洋洋洒洒表演了一张作品,很自负地题款,第一句就是:画竹四十年。旁有一位行家,忍不住补充了一句:画我不相干。

学书者也是一样,技法的学习之上的是人格的修养,这可以叫字外功,实际也是字内功。写字是要干什么呢?写着写着必然会有这个问题。而这种追问,必然要导入哲学思考。追问的结果可能是迷茫,看不到路的方向,但比起不寻找、不追问,毕竟更对得起人的智慧。

比较起来,书如其人这个说法比字如其人准确。书,可以是名词,书作;也可以是动词,书写。理解成书作,我赞同苏轼的态度,用心体会,但不必牵强。理解成书写,这个说法毫无疑义,不成问题。

我后来多少理解了正峰先生当年的感受。说什么学了书卷气的字写字就有了书卷气,这类观点不算荒谬,也可以自圆其说,但它非常无聊,非常无趣,把书法庸俗化了。中国人自古尊重书法,因为他们没把学书法当成写漂亮字。他们以文言志,以书宏文。不论是沉着痛快还是优游不迫,书写最终指向的是人生。

 

再录几段书论于后:

凡书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真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然成行,虽则草而笔意端正,最忌用意装缀,便不成书。

——(宋)米芾《自述学书帖》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宋) 黄庭坚《山谷论书》

学书无他道,静坐以收其心,读书以养其气,明窗净几以养其神。遇古人碑版墨迹,辄心领而神契之,落笔自有会悟。斤斤临摹,已落第二义矣。

——(清)梁同书《频罗庵书画跋》

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