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张瑞田:诗情缭绕笔锋呼啸(图)

张瑞田:诗情缭绕笔锋呼啸(图)

2013-10-26 10:07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一诗跋释文
    齐白石长枪大戟世同惊,满纸天机逸态成。却笑老翁无计较,自高诗册掩书名。
白石翁身世寒微,少以木作自给,初不甚识字。后得胡沁园识拔,始稍稍解书。晚岁自谓诗第一,其次则印,则书,则画,世不之信。观其自传,于毕生绘事、篆籀、诗文之嬗变记述綦详,独不及书,亦事之不可解者。察其书跡,从心之年面目方具,与暮齿尽变画法,同一机杼。白石之书固难胜其画其印,然情自心出,态随逸成,掇俗入古,以欹为正,老辣真淳,纵橫开阖,未宜等闲视之。尤贵者自立创格,倚北碑作方篆,古松瘦鹤,大戟长枪,奇崛恣肆,颇开风气。至其行草,或以为直率有余而含蕴不足。尝数见翁之笺札、揭帖,信笔草草,时露化机,要亦不失天趣者也。

李一不喜欢热闹,为此,在热闹的书坛,他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终归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不管如何的若隐若现,诗情缭绕,笔锋呼啸,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2008年,我拜读了《李一诗草》,书于古鲁桑皮残纸上的格律诗,还有苍茫、遒劲,一如古鲁桑皮残纸一样斑驳、醇厚的章草,紧紧扣住了我的心弦。我突然觉得,这样的呈现不多见,是时间深处的常数,却是现实中的“异类”。

冷眼旁观书坛,越发觉得对形式的过分开掘,或者说,一哄而上的媚俗,让我丧失了研读当代书法的兴趣。在我看来,书法是综合艺术,是需要文化的滋养,情感的抒发,思想的阐扬,可是,我们不仅没有坚持这种传统的立场,反而不断拆解哺乳汉字书写的人文支撑,致使中国书法退居工艺的层次,失去了郁郁苍苍、蕴藉婉委的艺术魅力。

《李一诗草》,准确地说,是李一的书写,给了我信心和希望。因此,我沿着李一的诗情和书意,再一次开始了对当代书法的审视。我明显地感觉到,当代书法创作依旧承袭着传统的情绪,传统的语言。

李一是诗人,是书法家。这种兼修,是传统文人的常态,也以不同的方法持续下来。不过,能不能写诗,与是不是诗人并不是一回事。附庸风雅者,无病呻吟者,扰乱着诗歌写作的秩序,甚至让我们难识真假。李一的诗有品质,第一,有生活实感;第二,有生命思考。“断笺零纸两三张,执管踌躇意已苍。写到无人无我境,任他地老映天荒”,“唐风晋韵总煌煌,汉瓦秦砖汇一堂。自秉真淳高古气,敢教笔落动苍黄”。这是李一《灯下偶书》两首。诗证李一的书心,诗叙李一对书法的认知,也可以这样说,《灯下偶书》是李一的书法宣言。

 章草的符号特征明显,奥蕴难窥;章草亦呈消散态势,清幽雅淡。章草奇崛,苍润华滋,内刚外柔,与其他书体相比,个性强烈,法度森严,因此,历代书家对章草的研习无不持谨慎之态度。李一深明此理,他知道,章草结字、笔画,有书体本身之限制,点滴疏忽,会改变书体的样式,南辕北辙了。章草的程式化,容易导致概念化,甚至出现呆板之姿,类型之态。李一选择笔法和墨法的突破。他以中锋和侧锋的变化,实现字迹的灵动;他以兴会淋漓之墨法,追求天然之趣。因此,我们看到了自由跌宕之线条,氤氲起伏之气象,笔触恣肆,自然古拙。

 

 

作为当代一位文人型、学者型书法家,一方面,他创造书法的意境,不管是线条之境,还是文辞之境,李一力争两者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作为学者的李一,他善于选择自己的诗作、日记作为书写的对象。由于诗作和日记具有极高的情感特征,是与他的心性与感情有着切肤的连带,挥毫书之,自然有“读书万卷始通神”之妙。

当代书法发展是以展厅为纽带的,没有办法,现代汉语的流行,书写工具的改变,社会文明的进步,决定了当代书法家的书写要从技术角度切入。然而,形式主义滥觞,视觉冲击力横行,不断拆除读者与书法之间的审美障碍,我们突然觉得,如同流行音乐的当代书法,花哨了,却平淡了,印章多了,内涵少了,尺幅大了,境界小了。也就是说文辞之境的坍塌,降低了当代书法的品质和力量。李一看懂了这一切,所以,他独辟蹊径,回归传统,写诗作,写日记,写手札,以此复兴中国书法的。

 书法审美是有难度的,也需要难度的。

李一手札也是当代书法值得注意的存在。由于对当代文人手札的关注,自然对李一手札产生兴趣。出现在李一不同书展或书法集中的手札,基本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随意书写的字迹平实、自如,因意而书,或因情而书,使字、意、趣达到最佳的结合;第二,书以文起,手札传达着作者当下的心情和要求,在阐明世俗目的的同时,作者的人格也会得以展现。

丛文俊曾说:“古代书家都是读书人,他们大都对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有比较好的理解,由学养化育出来的审美理想使之对书法有一种颇为执著的、属于一个强大社会群体的共同追求,不会轻易地转移志趣,并脱出这一既定立场。”

李一是文人,是学者,是书法家。作为文人,他的形象思维活跃,感情世界丰富,对历史、现实,对生命、自然,有着深刻的体察。也就是说,历史的视野,文化的担当,注定是他的使命。作为学者,他把握着中国书法的经纬,文字流变,书体风格,审美规律,书写技巧,悉数理解。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