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王林旭是在第九届全国政协的会议上相遇,当时我们同在文艺组。由于我俩名字的笔画相近,所以在连续三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我们的座位总是排在一起,这使我与他有了较多交往的机会,对他的了解也随之深入。
最早知道林旭的名字是在北京亚运会期间。那时他举办了一个大型画展,向亚运会捐赠了上百幅墨竹作品,并为亚运会做了很多公益性工作。那是他刚调入北京时开展的一个大手笔的艺术活动。当时的美术界人士一般都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在我的想象中他应该是个根基深厚,有大本领的人。后来我才得知,林旭原来是一位从农村出来的苦孩子。他天生倔强,从不服输,自小酷爱画画。参加工作后,林旭进入了文化馆,画广告、写标语、搞宣传,显现出他胆子大、有魄力、不拘一格、我行我素的作风,这些特质为他后来的绘画道路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1990年,时任山东青年美协副主席的林旭因工作需要调进北京。他对亚运会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认可与支持,并以此为起点在北京得到步步发展。林旭以画竹名世,而竹在中国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竹子虚心劲节,挺拔秀致,有君子之德,自然之风,亦有大朴大雅的情韵。他笔下的竹子或摇曳生姿,或粗壮遒劲。更重要的是,林旭画中之竹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它质朴茁壮,积极向上,充满生机,意趣盎然,既是人格的写照,又寓示着时代精神。作为一位画家,他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很多国家的首脑有过交往,又以联合国和平使者的身份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林旭的名气漂洋过海,令很多国外政要都对他的墨竹作品珍爱有加,其笔下墨竹由此成为连接中外友谊的纽带。
林旭很有毅力,亦富韧性,他潜心作画,认真做事,以竹子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他在深研竹子生态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笔墨表现的技法和规律,使竹子的画面表现突破了传统局囿,给竹子赋予了别开新面的意象。
在一段时间里,我与美术界一些同仁因对他了解不多,把他视为成果斐然的“社会活动家”,这种归纳曾给林旭与画界朋友们的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老子“持而保之”的三宝之一是“不敢为天下先”,而林旭行事却是不守常规,独树一帜,敢为天下之先。如此性情,承受一些压力也是必然。然而,压力对强者而言经常可转为动力,喜欢独辟蹊径的林旭更加勤奋用功。他大量写生,观摩名品,学习传统,吸收一切有益于自己进步的营养,笔下的题材也在日益扩大。在画竹的同时,林旭对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名山大川,另他一往情深。林旭利用长期在海外研学之便,接触到很多活跃在国际画坛的资深艺术家,走访了大量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技法和表现方式来突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遍览历史佳作,研摹大师技法,一次又一次地走上黄山、泰山、武夷山、峨眉山……画了大量写生。一次他在黄山作画时突逢大雨,水珠落于画板的瞬间让他顿悟水墨的灵性。他在研读李可染先生的作品中感悟到传统与写生的神妙关系,他在观察山西古壁画中体悟到中国艺术的特有魅力,他曾把恩师史振峰先生接到家中数月,请教画白描的技巧……艺术家的成长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营养,不断地补课,使自己的创作逐渐走向完善。对林旭而言,古今艺术家都是他的良师益友,他走向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在创作中兼收并蓄成功者的智慧,并在勤学苦练之中摸索自己的艺术途径。多年来,林旭一直在扎扎实实地写生,苦练基本功从不停步。
20世纪80年代,林旭在日本研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在东洋绘画中金和银的妙用。日本画重功力物形,色彩淡雅,文人气息浓,但画风偏于小巧精秀,格局气度不大,画面显得刻板,因而难出世界巨匠。林旭清楚这一点,他只把有用的东西拿来,将墨与金银混合泼洒,造成层叠自然渗化的效果。同时,为了使画面的纵向空间变得深邃,他在虚幻的淡墨空间里拼贴出似山非石的近景物象,使作品呈现出浓淡、黑白和金银交汇的宏大图形,从而越过了西方抽象表现的模式,直指东方艺术精神的核心——“澄怀观道”的庄禅意韵,形成超象的端倪。
90年代,林旭去了美国。在具有世界艺术中心等级的各大博物馆里,他了解了从印象派到毕加索、德库宁、基弗等大师的作品,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发掘本民族最优异的艺术精华,才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然而,传统的山水花鸟模式已跟不上世界艺术的先锋潮流,旧文化的低吟浅唱再也淘不出可以在画坛“华山论剑”的招式。那么,中国式水墨到底应该走向何处?林旭也曾迷惘彷徨。他没有乱箭齐发地走西洋之路,而是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国土。
国外的研学和创作经历使林旭不再满足于既定的绘画模式,他要让世人喜爱中国水墨。于是,他开始了大量的水墨试验……几年下来,林旭的抽象水墨与新材料作品已是硕果累累。当我见到这些作品时,感到耳目一新,十分惊讶。这批作品大到十几米,小到一米见方,林林总总,气象万千,其风格自如变换。这些作品的抽象语言变化多端,或以大片水墨,淋漓挥洒;或以五彩交织,尽显缤纷;或如大雨倾盆,空濛氤氲;或如腕底神助,精细收拾。如此繁复的手法形式,如此满目琳琅的视觉观感,足以显示他令人感叹的精力和神情的投入。可以看出,他是在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他在现实中难以表叙的心境。在他的抽象世界中似乎隐现沙漠的荒芜,大海的潮涌与壮丽,湖水的静谧与安宁,山川的雨霁空濛,夕阳照耀下河流的金碧壮景,雪山的银装与素裹,夏日平湖的色彩斑斓……这简直是一种神奇的超象:既有自然造化的基础,又展示出超越常态的心象画面,这是他心中追寻的情韵。他的作品犹如一首首无声的诗歌与精美的音乐,忧思中带有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憧憬着没有污染的清纯世界。这份憧憬足以令人感动。
林旭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从具象,抽象,意象到超象,不断地在超越着自己,完善着自己。他以执着不懈的精神持续创造出令人惊喜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丰富了自己,也给人们奉献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这既是他的收获,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启迪。
作者王明明,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2010年1月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2011年4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