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吴奇飞:艺术、学术、骗术——当前环境下的艺术入门知识

吴奇飞:艺术、学术、骗术——当前环境下的艺术入门知识

2013-11-14 11:20 文章来源:东方视觉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代对艺术的态度是很暧昧的。一方面由于急切的功能主义心理,将艺术推往普世的价值救护困境。一方面在虚浮的表面主义掩盖下,艺术堕入一种价值交换的游戏。艺术在当代的处境和人在当代的处境在生存层面苟合了,被庸俗社会学及物质制造的狂欢架空。艺术已经失去权力,不论是在客体层面还是在本体层面。

学术只能作为历史而存在,它是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比较而得出。学术在某种意义上是统筹分析的结果。我们在说一个画廊展览比较学术时,是犯了一个初级的错误,倒不是因为画廊的商业属性,而是将两者匹配时出现了错位,展览只是一个展示行为,不能等同于研究行为。展示只在陈列的层面展开,并不能替代学术的研究性质。我们可以说展示一个学术研究的成果,但并不等于该展示本身就是学术。在此必须要澄清的是:艺术展览展示的是艺术而不是学术。

学术是一个结果,它在已知的基础上产生。同样我们在说一个双年展或者艺术活动比较学术时也是不恰当的,这个判断与这些活动的非盈利性没有关系,而是在于展示活动本身不具备学术的可能性。我们在概念上去判断这个结果,它包含了比学术更加丰富的内容。

那么我们说一个人的艺术很学术,或者作品很学术、艺术家很学术符不符合逻辑?感觉上似乎有点道理,这相当于说一个人很历史或者这个人很哲学,其实是在说这个人有历史、哲学的属性,有那么点味道。但这个人是否就等同于哲学、历史?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只是一个代号,并不具备哲学的实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带有这些想法的人通常是想利用学术架空艺术,最后只剩下学术而找不到艺术了。

学术被包裹成了明星,以至于有人一听到这两个字就兴奋,继而高潮。通过煞有介事的有组织评奖,学术的明星效应附体到艺术家身上,艺术家就等于学术了,开始打着明星的幌子制造产品,产品就等于作品,艺术生产的机制就这样建立起来。这种类似于加多宝冠名中国好声音,我们看到一群人在现场,唱歌的人高潮了、评委高潮了、现场观众高潮了,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在电视机前高潮。但这个高潮只是假象,就像小姐,目的是为了让服务对象满意卖个好价钱。

骗术最初是一种障眼法,它欺骗视觉。骗术也有主体、客体与本体,它制造错觉,一种类似真实的现象。大多数时候骗术的主客体是共谋的,它们相互依存,为彼此提供可靠性,并为现象提供担保。

艺术通过欺骗把作品与人联系在一起,但不是艺术具有欺骗性,而是人具有欺骗性。人必须通过欺骗获得沟通,真实是很龌蹉的。骗术离真实越近它就越高明。艺术不论是作为何种方式存在,都不具备欺骗性,但它有可能因为被遮蔽而被误认为具有欺骗性。

学术具有欺骗性,如果脱离它的研究对象或者将研究对象的属性当做本体来对待,学术研究必然腐败。欺骗性表现在学术上即是它的近亲繁殖,生产出一种虚弱乏力而愚昧的态度,因此必须在它内部制造抑制怪胎的机制。学术的功能性也是它腐败的根基。政治也是讲究骗术的,它通过骗术制造共同体。政治的骗术很粗糙,像干燥的大便,但苍蝇们趋之若鹜。

骗术本身并不具备欺骗性,跟艺术一样,欺骗性存在于人身上。欺骗性的主客体也是相互依照,关系暧昧的。骗术具有存在感,它在世界中有立足之地,它被需要,并不是欺骗性被需要,而是骗术本身。骗术衍生开来的诸多属性掩盖了它的质朴,通过诸多的渠道被扭曲,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是欺骗性,而忽略了骗术的事实。

学术是没有本体的,它是附着物,必须依靠对象而存在。它的这一属性注定了它的空洞性。学术只有方法论,就像套马的杆子,它只能采取各种姿势,离开了马,它必须改变自己的姿势才能体现出它的功能性,而马就是马,它不需要功能性。

学术的包裹作用对艺术来说可有可无,人会利用学术的功能性让艺术产生利益,由此围绕艺术而发生生产行为。骗术在其中会起到可靠性的作用,但大部分人只会看到欺骗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