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刘兆平水墨绘画:在水墨生态中生发文化精神(组图)

刘兆平水墨绘画:在水墨生态中生发文化精神(组图)

2013-11-14 11:49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刘兆平近照

    1950年生于青岛平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呼和浩特画院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从长城到奥林匹亚艺术行组委会执行主席,第一届世界智力运动会创意顾问,亚洲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主任。曾主持安徒生全球庆典中国艺术展、都灵冬奥会中国传统艺术展。现任国际创意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兼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常务副主席,中央美院创意生态顾问。致力于探索中国写意新境界,推广中国传统艺术生态国际化,现代化。

   在当下中国画坛,我们似乎习惯了以风格化的样式对画家进行分类,在这里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似乎风格就是个性。而这种分类的依据不外乎:一是以地域或者是创作对象为目标分类;二是以地域或者是群体的语言风格的趋向或是趋同性来进行分类;三是以创作的理念或者是师承关系来进行分类。有了如此分类,中国画坛的现状自然也就多门多类,表现出异常的纷繁与斑斓,可谓是异常热闹,也貌似非常繁荣。
面对画坛的这种热闹与“繁荣”,我们一旦进行冷静地审视,就总是感到有不少缺失及存在很多问题。这种缺失与问题如果可以进行归纳与概括的话,首先,就是精神与语言本体上、评价与评判勇气上的缺失。这也是中国画坛面临的最大的文化贫血之症状。而这种症状的不断蔓延,将导致中国绘画的创作能力及绘画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活力的匮乏。我想,这是在热闹的外表之下我们似乎能够看得到的危机。有时常常在思考,面对危机,我们为什么没有气馁,没有失去前行的信心?答案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画本身的笔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创造能力,并且一直有一批具有文化担当的仁人志士,在围绕笔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默默进行着艰苦而又持续的求索。在很多时候,他们愿意并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坐冷板凳,不以己悲,不以时利,在专注中苦行探道。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更多的人关注并投入到对中国画艺术本体这一本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来了。刘兆平就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刘兆平艺术探索的最大看点就是,围绕笔墨这一核心,将笔墨探索这一步拓展至水墨领域,并强化以水墨生态为内核,生发水墨生态应有的理念及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与培育水墨的生态文化及其精神,将水墨的风神建构在审美多样化、系统化、竞合化和谐化的水墨生态系统之上,为水墨的当代性,甚或是中国画的当代性探索,在语言本体及语境转化层面,从理念、架构及语言、语境等诸方面提供探索的可能性。我想,这可能是刘兆平在新时期中国画探索过程中不断引起人们关注,越来越具有学术标示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品欣赏

   (一)

   我们知道,人类已经经历了传统农耕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两个基本的历史阶段。随着人口过度增长,土地、生物、森林、矿产、能源等资源日趋枯竭,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污染日趋恶化,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工业文明自身已经陷入了空前的发展危机。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是退回到效率低的农耕文明,而应该在继承工业文明现有成就的基础上自觉吸收农耕文明的成果及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从而构建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式,这就是当下我们宣扬的所谓“生态文明”。可以说,这是水墨艺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大的发展转型及时代背景。一位伟人曾讲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的,社会问题会在艺术表现过程中,以时代的审美取向变化的方式体现出来。

   水墨生态是人类探索、认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与组成部分之一。水墨生态系统的演进是一种不平衡到平衡的竞合过程,和谐是水墨系统演进的重要目的,从我国水墨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看,每一次水墨艺术的发展,都是水墨系统受到冲击导致失衡而不断演进的结果,从水墨系统失衡到新平衡的建立都是水墨系统和谐发展的一种系统调节,而这种系统调节的基本标准与取向不是别的,正是基于水墨审美认知的一个新共识的形成,所以,水墨生态的演进与发展既是一种自组织的行为,又是一种具有系统使命的演进过程,因为水墨系统并不是一座空中的楼阁,而是成长在文化大背景之中的一种文化存在、一个艺术系统,这也是我探讨与研究水墨生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出发点与前提。

 


   在中国哲学的长期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整体观、求同存异观及和谐共处观等无不与生态学的基本要义相一致或者是相吻合。同时,在中国哲学中,所阐释的“究天人之际”的根本议题可以说也是生态哲学所探讨的基本课题。特别是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所揭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基本价值观,可以说也是与生态哲学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相统一的。而在儒、释、道诸哲学要义中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如何和谐相处与共进,可以说都有系统而又全面的论述,而这些宝贵的价值理念可以说也构成了中国生态哲学思想丰富而又系统的内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上的中国生态哲学的思想,无疑就成为水墨生态探索的指路明灯与基本的支撑。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水墨生态所应有的一些哲学的基础。美国著名生态哲学家曾指出:衡量一种哲学是否深刻的一个重要尺度之一,就是看它是否把自然看作与文化互补的一种存在,并给予自然一种应有的尊重。可以说生态地存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文明阶段,水墨生态探索的系统哲学意义就在于此。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文化哲学的深刻体悟,到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为中心为主轴的生态探索,可以说开启了水墨生态探索的窗口,生态找到了更系统、更为完善深入的支撑点。概括地讲,我们可以将这些基础与支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其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冯友兰说:“‘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天人之际’。所谓‘天人之际’,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一是强调天与人本来就是一体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天人一体’;二是天人应该是统一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天人合一’”。关于天人合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他所说的“自然”,是万物的自己而然、自我决定、自主生长的特性。所谓法自然,是不干扰万物之本性,让其自我生长,这是尊重和顺应自然的态度。儒家哲学从未把人和自然分割开来,它对于“天命之谓性”、“天人合一”,即天道是人道的基础的认识,奠定了人应服从自然秩序的存在模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追求把道德共同体扩展到了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生存秩序中。与道家有所差异的是,儒家所认为的天或自然就是“生生”。生生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事实,也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一种发展路线。自然的进化最终是要达到生生不息的和谐之状态。在儒家看来,人心正是天地之心。只有人能够体会天地之心,进而助成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其中,“为天地立心”就已经包含了一种生态责任。

 

   其二,水墨生态依据的是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来源和本性,在探索中以为人与物并生于天地之间,人之体与物之体都是由天地之间的“气”所构成。“气”是水墨生态过程中的一种超系统的要素,是水墨生态统御性的存在。中国画没有“气”,就难以孕育出艺术的生命力,“气”对于中国画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中国画的“气”就是其生命力的载体,是由性而生,而中国画之“气”应为正气、浩然之气;更是正大光明之气。《大涤子题画诗跋》的一则画跋: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燦烂,出之纸上。石涛说:“天地浑镕一气”,“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务先精思天蒙……以我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外。”“真在气不在姿也”,这正是讲心、讲物、讲理、讲情而统一于“气”,这是“气”的理法精神的重要阐释。由此可见,水墨生态探索中的这种“气”,是水墨生态系统的内在灵魂,是一种超组织的系统存在。


   其三,水墨生态在自然万物中有自己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规律,水墨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朱熹看来,人与物虽有共同的来源和本性,但是由于人与物的“气”的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乃至物与物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各有各自不同的“道”,即人有人的生存方式、物有物的存在方式。因此,人与自然万物相处,必须依照它们各自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规律,而不是依据人的主观想象,更不能违背自然万物各自的存在方式和规律,以至于造成对自然的破坏。水墨生态的发展规律就是在历史与实践的逻辑过程中,需要我们体验、研究、提升与总结

   其四,水墨生态探索强调尊重自然,就是要求进一步认识自然状态与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对待自然、顺应自然。即要“知得天地本来生生之意”,知得万物之性是水墨生态探索的基础。水墨生态首先是自然状态中的水、墨、纸的一种演绎,认识与尊重水、墨、纸的自然状态与规律是水墨生态探索的一个基础与根本。

   其五,水墨探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最高的目标。从生态的角度看,这不是单纯的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一种通过人与自然的互补与协调而达到和谐的生态观,水墨探索关注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及要求在互补与协调过程中要把握好竞合之“度”。即要求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在四种关系的构成中生存生活的,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人的关系,四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这种多层次性的探寻,打破了生态的单一向度的环境性的探求,而是从系统角度、哲学角度来探索水墨的生态存在与生存环境,这正是水墨生态探索的哲学基础与起点。(未完待续)

作者:(西沐,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中国政协文史馆西沐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