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受众”既然有着对新世纪文化产品消费的支配性地位,其背景是一个新的“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兴起。随着中等收入者的人数增加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当前的社会目标,中等收入者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要求、审美趣味以及文化消费取向,日趋成为当代文化消费的重心。他们的文化趣味和要求,不仅仅是特定阶层的文化选择,而且日趋成为当代社会的主体文化选择。中国的“新受众”文化,一方面认同既成的社会结构,渴望在这一结构中获得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种种新的文化实验和新的艺术思潮,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消费兴趣。
崔雪涛在《淤塞的空间》的孤岛冥想;王尊《桃花源》的清静游离;林剑峰《天地之间》的自由遐想;李继开《睡袋》对世界的回避,以及肖丰90年代之后作品与主流艺术保持的距离。传达作者在现代中国文化中被压抑情绪的同时,也在探寻中等收入群体的文化取向。他们的趋同艺术观念是本体主义,崔雪涛们与西方的“本体主义艺术”有所差异的是,他们日趋具有中国特色,更能迎合“新受众”口味,及时制造能够医治种种抚慰焦虑的文化良药。找寻在当今复杂社会关系中能帮助自己解脱的“神丹妙药”,慰藉灵魂的不安和情感的焦虑,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家们的重要使命。
“新受众”的“新本体美学观”,一个明显的表征是当代艺术的全面消费化转型。艺术市场的成熟化,主导了消费文化话语形态,逐步成为了“新受众”日常生活的中心话语。
媒介的变化,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模式:一种在消费前提下的新美学正在生成、兴起和发展。
整体来看“新受众”的“新本体美学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表现了新的生命价值观和流露新的生命关怀,传达当代精神困惑和精神生活原始动因,揭示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表达生命意向,展示生命图式。二、言传了新的都市情节,并且日趋小众化、言情化。在当代美术作品中,新的“都市性”成为美学新倾向,这种都市性乃是新受众们文化想象的中心转移到都市,都市生活成为时尚和精神的中心。三、去意识形态化和消费主义合法化。这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为文化的中心,政治化的描述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生活趣味变成了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文化主题。四、经典的唯美主义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价值的主题,批判性的反讽和技术性的消解。古典主义时代奠定的一系列美学评判价值体系,在消费取代生产,成为当代文化生活新中心的时刻,被无情地颠覆和替代。于是,一种“物化”感性变成了消费文化的重要基础,一种丧失意义的形式美感成为了“新受众”视野下的“新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