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图)

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图)

2014-01-15 11:56 文章来源:王笠泽博客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

王笠泽和李律师 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

 

   2014年元月12日上午,我看到了《宋庄青年艺术家生存困难自己砍手》这篇新闻报道,心里很难受,立即转发在自己的维信里,并写了下边的一句话:

   为宋庄的青年艺术家流泪!呼吁通州区、宋庄镇政府设立“艺术救济基金“,不能让创业的艺术家去死啊!

   我的一位律师朋友很快发来一封回信,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我和他因此有了围绕这个话题的如下系列“争论”。

   其实,我们的观点并不对立,但看法显然不尽一致,而且我看到本条新闻后边的评论,大体也是我和律师的两类观点,可以说我们各自代表了对这个事件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当然,这个话题很沉重。一个人自己砍断了手臂,还要让别人说三道四,我真的不忍心拿这个事件做话题。可是,真诚地说说自己的观点,甚至发生点争论,也许更有利于公众正确认识这件事情的社会意义,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当然,这场小小的争论,没有严格的论证和逻辑,只是即兴发言,不可能完整、考究和毫无破绽,只是为了引起一个话头而已,希望大家指正。

 

 

    征得朋友同意,发表以下我和朋友李律师的“争论”。

   “争论”是带引号的,即不是为了争论的“争论”。

   李律师:当一门所谓艺术及艺术家到处伸手要救济、要扶持……实际上这所谓的艺术已经快死了。养活自己,这是从事任何行业的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人都没有天生的权利以任何高尚的名义向社会伸手,而且还理直气壮。

   王笠泽:李大律师言之基本有理,但说的并不完全对啊!打一个不太准确的比方,“文革”中你非当律师不可的话,一定会饿死的。我们的社会还不能靠艺术吃饭,这不是艺术本身没“价值“,而是真艺术没有被社会承认。发达国家都有艺术救助制度的。

   李律师:世界各国确有各类艺术基金,对一些艺术类扶持,如交响乐、歌剧、绘画、先峰艺术……但据我所知,在国外,很多从事艺术的工作者,都是另有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而不是抱怨社会……古今中外,在你成名包括被社会广泛认可之前你什么都不是,必须要靠自己吃饭,这个话虽然可能有点残忍。

   李律师:特别需要說的是,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国家一些大企业、大财团设立的各类基金非常多,扶持了无数绘画、王笠泽乐等艺术活动及艺术家,如美国的卡内基基金、洛克菲勒基金等。但是绝大多数艺术工作者仍要自己养活自己,这一点在你选择艺术时就要考虑好,要有吃的了苦、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

   李律师:否则,在巨大压力和艰难困苦面前,真可能象那位断臂的年轻绘画工作者一样崩溃,甚至自残……

   王笠泽:你只说对了一部分,作为艺术家本人,养活自己是从事艺术的前提。而作为一个功能健全的文明社会,则应该有一种机制,这就是义不容辞地支持非功利性的、有利于人类创新的行为。在自然科学方面,基础研究就是不以眼前利益为主,更不以吃饭养话自己为前提的行当。真正的艺术的本质是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先驱,它的常态是很难为大多数现实的人所理解。正常社会的正常作法是救济他们,类似于灾荒中的“舍饭”、“粥棚”,助其保命,留下创新的“薪火”,并非代替其谋生。你举例的艺术基金有类似性质,含救肋之意,包括收藏艺术品免除税收的制度。这个救助制度的核心是救命,发达国家都有给专业艺术家最低生活费的制度,类似于失业救济,而又不同于失业教济,这不是鼓励懒惰,要社会养闲人,也不是因此而鼓励对社会的抱怨。说简单点,一个“梵高自杀”的社会是一个机制不健全的社会,呼吁的目的在此,而并非讨论的是一般理解的“艺术家欠缺择业考虑”的问题。那是另一个问题,虽和“社会机制”问题同样重要,但不能用这个问题代替前一个问题。

 

 

   王笠泽:不同于失业救助的,它救助的是一个有价值的文化行为,是对创新思维的救助。我们救助失业,是珍借人的生命;而救济艺术,则是珍惜人的创新思想和自由意识。

   李律师:你说的我完全赞成。其实在梵高时代,就有大量的王室、贵族、教会及个人在资助画家,众所周知,包括达芬奇、拉斐尔等巨人的作品,就是通过许多王室建筑、公共建筑、教堂建筑甚至私人建筑等形式流传至今的。因此,关键在于你的价值当时是否得到社会和大众或者个别富有人的认可。有人在生前出了名,有人在身后出了名,但更多更多的身前身后都默默无名。总之,有无价值最终只能由社会选择和主流人群认可,这是艺术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的一点,并且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否则,会疯掉的。

   王笠泽:是的,一个完整的、文明的社会,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应该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最佳状态前进;从完善人性的角度要求,应该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现实的问题是:既不珍爱惜生命,更谈不上爱惜人才。这是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作为个体的生命,现在经常承受的是不能承受之重,其脆弱夭折成了常态,自杀自残多得已经让良知麻木,这就是社会问题了。就本文所涉青年画家之遭遇,他逃避学校的人事纠葛到宋庄寻求自由,结果生活压力使他自杀。这里既有社会救济缺失的问题,更有扼杀自由的社会文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自我调整无非三种:一、失缺精神追求地苟活着,做个行尸走肉;二、违背人性,爆发兽行,做个“披着人皮的狼“;三惹不起,躲得起,保持做人的最后本份。然而,第三条路也并非完全可以自救。一旦无处躲藏的话,不是杀别人,就是杀自己。这个青年画家不杀别人而杀自己,演出了一场悲剧。所以,我为他悲伤,也因此而呼吁。呼吁的目的就是想使社会少一点疯子。自杀是善良的疯子,杀人则是凶恶的疯子。健全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不会使人发疯的社会!

   李律师:立泽,你的观点站在艺术及艺术家群体的立场,即有悲悯的人文关怀,又有社会和历史的大视野,非常好。我是完全赞成的。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醒艺术家们,不要太给自己担负过多过重的历史责任和担子,否则,有时会逼疯自己的。说通俗一点,不要把自己太当会事。要知道,一般来说,所谓的先知先觉者、开天辟地者、先锋实验者……即你所谓的“人类文明的先驱”,从我们已知的历史来看,他们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人生是痛苦的,甚至要牺牲的。谁让他超前呢,既然先知先觉和超前,就不要责怪普罗大众不理解不支持不认可……你注定是痛苦、孤立甚至悲惨的,但有可能你是伟大的、影响世界和人类进步的。

   王笠泽:是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自重、自爱并不等同于“把自己太当回事”。的确,艺术家不是天下的唯一,要经得起困苦和艰难的磨砺,要善于首先自己养活自己,才能谈到搞艺术。只是说,对社会,对公权力而言,则不能见死不救,对一个强调“和谐”的社会,这个要求不高。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