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组照之一,杨绍明,1988年获得荷赛新闻人物类组照三等奖,成为首位获得荷赛奖的中国摄影师
1988年注定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师难以忘怀和新闻摄影史必须记录的一年。
这年的1月5日,《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荷赛”30届(1957-1987)比赛中评出的241幅代表作。这样的展览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以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张爱萍等都参加了开幕式并剪彩,展板一度被众多的观众挤倒。
同年2月12日,摄影家杨绍明拍摄的《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获得第31届“荷赛”新闻人物系列三等奖,这是中国大陆摄影记者在荷赛中第一次获奖。
《热身》,储永志,2013年获得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
《健身》,陈坤荣,荷赛2013年度体育特写类组照二等奖
技术
他在挑选我们拍摄的照片时竟然用放大镜检查照片的焦点
同年11月21日,北京国际新闻摄影周举办。这个活动在举办新闻摄影作品展览的同时,还邀请了国际著名的“荷赛”获奖摄影师与中国的摄影记者面对面地交流。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更多的中国摄影师和观众开始了解并熟悉“荷赛”(后改名为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一个由荷兰三位摄影记者米伦登克(BenVanMeerendonk)、谢勒(KeesScherer)和威斯曼(BramWisman)发起并扩展为世界性的新闻摄影比赛。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中国的摄影记者作品参加“荷赛”并入选展览,但其影响远没有1988年这一次来得猛烈。
这些照片的展出,着实为中国的摄影界带来一场不小的震动。“‘荷赛’被介绍进中国,这些几乎就是西方人道主义形象诠释的照片,让看惯了‘高大全’的中国人大吃一惊,他们不仅在拍摄方法上模仿‘荷赛’,而且在拍摄题材和精神归宿上也时时以‘荷赛’为圭臬。”(《孙京涛: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
我有幸参加了1988年的北京国际新闻摄影周。我这一组的老师是美国联系图片社的著名摄影师阿龙·瑞宁格(AlonReininger),1986年他拍摄的《艾滋病在美国》获得“荷赛”年度大奖。他在挑选我们拍摄的照片时,竟然用放大镜检查照片的焦点是否合格。再“完美”的画面,只要技术不合格便被毫不犹豫地淘汰掉了。对技术如此挑剔的摄影师让我们感到差距。
《聊城少儿杂技学校》,李楠,1996年获得荷赛艺术类单幅金奖
观念
把不好的事情不断地展示出来的目的是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再说观念。“荷赛”的获奖作品大多与战争、灾难、恐怖、暴力、贫穷等有关,习惯于新闻宣传的中国摄影记者多少有些不解。为什么获奖的照片大多是战争灾难和阴暗的事件,难道“荷赛”更偏爱表现社会阴暗面的照片?我得到的回答是: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把不好的事情不断地展示出来的目的是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威望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荷赛”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制定了游戏规则:促进信息的自由、不受限制的交流,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并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泛兴趣,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尽管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和摄影比赛的宗旨在表述上并没有更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是体现在具体的新闻照片所表现的内容时,难免会多多少少体现主办者、评委以及摄影记者的主观立场与观点。追求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技术标准,就像阿龙·瑞宁格带着挑剔的眼光去检查我的照片焦点一样,这样的规则并不难为我们接受。问题在于,在照片内容的把握上,我们用什么样的观点去审视人类世界?我们要传播什么样的自由和不受限制的信息?如何去赢得人类相互之间的理解?我们要不要去参赛?我们要拿什么样的照片参赛……
《信号》,约翰·斯坦梅耶尔(美国),荷赛2013年度照片奖和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
并不是没有人提出挑战。
有人提出,我们的新闻摄影作品要看是鼓舞人民、为了社会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前途而奋斗,还是专拍一些风花雪月,看不到我们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甚至搞一些悲观的、丧失信心的、歪曲我们时代面貌的东西。
也有人提出,“荷赛”是一个完全按照西方媒体的政治性标准来设立的奖项,中国的摄影师没有必要为了拿到这个奖项而去迎合、攀附西方的标准。
不过,“荷赛”并没有拒绝来自中国的照片。资料显示,1957年第1届“荷赛”、1962年第5届“荷赛”、1963年第6届“荷赛”和1964年第7届“荷赛”都有来自中国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入选展览,只是没有获奖。这是否体现了“促进信息的自由、不受限制地交流、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的“荷赛”宗旨我不得而知,但至少当“文革”结束后,从1979年开始,中国的摄影师恢复了与“荷赛”的联系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参赛。
获奖
绝不仅仅是摄影师的成长与进步
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荷赛”并没有停止脚步,而且被越来越多的摄影师认可和接受,它的作品成为人类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的见证。
10年后的1988年12月2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在第三届全国新闻理论年会上说:“五十至七十年代,我们相沿下来的新闻摄影模式是这样的:新闻即政治,即宣传,报喜不报忧……这个模式虽然有它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据,也难说没有产生一时的宣传效果,但是,它经不起历史的考验,而且造成了千篇一律、装模作样、公式化、概念化、老一套,使新闻摄影丧失了主体性和生气。不打破、改变这个模式,中国新闻摄影就没有出路,而且有被世界新闻摄影开除‘球籍’的危险。”
实践证明,我们不但没有被开除“球籍”,反而涌现了更多的参赛者和获奖者。继1988年杨绍明拍摄的《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和1996年第39届“荷赛”《山东画报》李楠的作品《聊城少儿杂技学校》荣获艺术类单幅金奖后,从2000年到2014年,几乎每一年的“荷赛”都有来自中国的摄影师参赛和获奖。57年来,“荷赛”的宗旨没有变,在探索通往“荷赛”获奖的道路上,我们先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来突然发现过河的桥已经在那里了,我们只要按照规则的指引,就能上桥过河。
“荷赛”获奖,你能说仅仅是摄影师的成长和进步吗?
2014年2月14日,“荷赛”评选结果揭晓,又有三位中国摄影师获奖。中国的摄影师越来越熟悉规则并掌握规则,他们渐渐被世界接受和认可,因为“荷赛”的宗旨和标准是被全世界大多数摄影师所认可和接受的。
新闻摄影在表达和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离不开摄影的表现手段。传递新闻信息需要摄影师在结构画面时,不但要把传递的信息讲清楚,还要把信息“讲”得好看、耐看、吸引人看。比如,2014年“荷赛”评选规则规定:参加一般新闻(单/组)评选的所有图片必须是2013年拍摄,在诸如政治、经济、冲突、社会、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以及犯罪等范围讲述新闻事件及事件背后的故事。
按下快门容易,讲好故事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摄影有其特定的语言和语法,讲故事也有规则。在结构画面视觉要素的过程中,如何构图?哪些要素需要结构进来,哪些要素需要结构出去?拍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角度?虚实如何控制?色彩(影调)怎么表现?在什么时点按下快门等等,都是摄影师面临的选择。
在新闻摄影的表达中,有的故事讲得直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画面形象能够尽可能完整地解释一个新闻事件”。比如今年的获奖作品《台风海燕》,讲述的是台风海燕对人们生活造成的灾难性景观和灾后人们的生存状况。
而有的照片则比较含蓄。比如这次获得年度图片奖和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的《信号》(美国摄影师JohnStanmeyer摄)。这幅图片说的是非洲移民夜晚聚集在吉布提海岸,举起手机接收来自索马里的廉价信号来联系海外的亲人。吉布提是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移民的中转站,移民们想到欧洲和中东寻求更好的生活。
毋庸置疑的是,这张照片使用的摄影技术技巧是非常准确和成熟的。人物加动作所构成的故事情节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一群人在海边使用手机这个情节不会被误读。问题的关键是:这是一些什么人?怎么知道他们是在寻找信号而不是用手机拍摄月光呢?哪里表现的是移民?怎么知道是在吉布提海岸等等。
如果我们必须让一幅新闻图片承载所有的新闻信息显然是不现实的,就像任何表达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样。按照新闻摄影的游戏规则,我们允许摄影师使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阐述新闻内容。也就是说,照片加图说共同组成了新闻照片的表现形式。局限于视觉表达新闻事件的不完整性,摄影师选择用视觉表达的形式美感去吸引读者进入文字阐述的阅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样做的目的能够使它的传播效果最大化。面对每天海量的信息和读者选择性阅读的现实,在新闻照片“被读”和“被忽略”的选择上,我们肯定选择前者。
更为关键的是,新闻照片背后所体现什么样的记者思考。当我们不是简单地寻求画面猎奇和对读者的感官刺激的时候,摄影记者就变得成熟了。我们的摄影器材可能是最好的,但是取景框后面的那个大脑是最好的吗?我们的读者是成熟的吗?
面对成千上万的参赛照片,尽管“荷赛”的评委们有两周的讨论时间,我们也绝不能奢望评选结果能够满足所有读者的视觉诉求。尽管对“荷赛”的评选结果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争议,但是“荷赛”评委们对虚假新闻照片的拒绝一定是被所有人接受的态度。
然而现实是:
2004年,美联社夸大西安暴雨的新闻图片造假。
2005年《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曝是假照片。
2006年《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证实是拼接的假照片。
2008年《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被鉴定确认造假。
2011年《四川凉山自治州会理县政府领导检查新建成的通乡公路》被曝造假。
2013年《安徽宁国市民政局领导慰问百岁老人》照片造假。
……
“荷赛”获奖,绝不仅仅是摄影师的成长与进步。
◎程铁良(本文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参加1988年举办的北京国际新闻摄影周的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