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多媒体与博物馆:博物馆文化没必要僵化

多媒体与博物馆:博物馆文化没必要僵化

2014-02-28 07:43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马凯臻

最近,上海苏州河边有一座美术博物馆正在建设中。有意思的是,这座在建的美术博物馆引发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焦点是该馆对多媒体的运用。褒奖的说法这里就免了,这里只说疑虑者的担心,即多媒体的运用是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是喧宾夺主,它对馆内展品可能是一种伤害。

我真的很替多媒体感到委屈。一般来讲,大家对多媒体基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多媒体当作目的;一是把多媒体当作手段。从疑虑者的语言流露中可看出,其负面的价值判断应该是基于对多媒体的误读。我的关于多媒体的浅薄知识告诉我,多媒体从萌芽之初,就没有把存在本身当成目的。人类调用那么多资源,自残了那么多脑细胞,就不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否则,多媒体的存在便真可成为人类走向弱智化的标志性经典了。

对于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来说,多媒体是一种叙说方式,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可与当代受众的心理完美对接,从而更有效,更有趣,甚至更有质量的叙说方式。在信息社会,博物馆的叙说方式要不要改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博物馆雏形于公元前三世纪,在工业文明的条件下更得到充分发展并最终有了明确的定义。应该说,博物馆的所有构建、运作模式,以及向公众的叙说方式都适应了那个时代。毫无疑问,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应该给博物馆带来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不是也应该包括对公众的叙说方式?这种叙说方式是不是要对接生活在信息社会人群的现实要求?如果一座博物馆愿意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我自岿然不动,愿意让生活在当下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来主动地适应博物馆,当然也是可以的。当下的大多数博物馆不都是这样做的吗?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个时代,是不是也要鼓励一些愿意改变的博物馆,努力去体现这个时代的特殊价值,去规划建造一些,哪怕仅有几座,只有在信息时代才有可能产生的博物馆呢?

我明白,有些专家对博物馆叙说方式的转变是不以为然的,他们对多媒体介入博物馆的态度已是证明。这是因为,有关专家凭借自身已有的专业知识储备,会很轻松地从博物馆传统的叙说方式中得到丰富的信息量。所以,他们对多媒体的怀疑除源自对多媒体的误读外,更多的原因还在于他们的屁股始终坐在所谓学术的板凳上,而不愿挪移一下,试着坐到普通受众那边,去感受一下普通受众面对展品时的困惑。他们希望把普通受众强拉到自己所站的平台上,迫使大家以所谓专业的角度,顺着自己指去的方向去看,并以所谓学术的名义去蔑视为大众专设的认知平台。这不合理吧?我知道,上海苏州河边的这座美术博物馆于建馆之初,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合理。规划者所持的基本观念就是,当代博物馆不应该再以专业性、学术性为借口,而坚持一种只适合小众人群接受的私语性表达。当然,博物馆要追求专业性、学术性,但博物馆不能以专业与学术的优越感面对大众。因为,观众永远是博物馆存在的终极价值。

 

新媒体的介入,无疑有助于博物馆叙说方式的更新。我们都知道,博物馆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而传统的叙说方式对受众的渗透力是有限的。为了让博物馆教育更有渗透力,博物馆为什么不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呢?具体地说,在博物馆中,对一件展品的理解需要相关知识的辅佐,比如以美术作品为展陈内容的博物馆,如果缺乏对相关美术史,以及画家、画派的了解,普通观众很难深入地去理解作品。而多媒体显然在这方面具有特别的长处,它可以有效地对展品进行有关知识背景的铺垫,从而让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特别重要。传统的美术博物馆的展示方法就是地平墙白,满挂作品,它无法与受众进行画面信息以外的知识性互动,而只给具有专业背景的观众留下了品头论足的空间。我以为,这正是当代美术博物馆要改变的。因为,博物馆就是要吸引观众进来,然后留住他们并使之深受教益。而不是即使观众进来了,也是匆匆走过。如果受众对自己本不感兴趣的东西,通过多媒体的传达有了兴趣,多了许多单纯面对一件作品时所没有的体验,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毋庸置疑,展品是博物馆的核心,也是博物馆所有信息传播的主角。是它规定了展馆的走向与定位。但是从另一角度考虑,展品也局限了博物馆,它制约了博物馆的想象力与叙说的能力。在多媒体时代,我们有理由发问:博物馆该不该有想象力?博物馆是不是可以超越展品对自己的制约?我想是可以的。在传统的博物馆那里,突破展品的限定而进行更广泛、更主动的表达似乎并不重要。展品静静地陈放在展柜中,观众你自己去看好了,展品不会告诉你更多的东西。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改变的观念是,博物馆不但要让受众看到展品,还要考虑受众看展品的方式,以及考虑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受众更容易地看懂展品。比如,为了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展品并与之双向交流,博物馆可以从其他地方将那些与本馆展品有关的资料,甚至是把其他博物馆的展品“借”过来,作为本馆展品的补充,建立一种互文关系,从而协助博物馆完成信息的有效传达。若在过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多媒体时代显然提供了这种可能。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多媒体提供了新的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方式。时代在敦促博物馆更主动地构建一种新的传播体系,因为,产生于多媒体时代的博物馆需要崭新的生命状态,它不能不顾时代的发展,而永远翘着自以为妩媚诱人、实际上已然落后时代的兰花指。总之,博物馆是活的,博物馆文化是不断生长的。如果博物馆文化是僵死的,那博物馆本身是不是也该进博物馆了呢?

当然,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要进步,那么每一个小小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挑刺点与打分项,被指摘的范围也随之扩大。这没关系。如果一边是品行太过端正,没有瑕疵,但受众不愿接近的博物馆;一边是可以被轻易挑出瑕疵,但却拥有广泛受众的博物馆。我选择后者,当然,我也不反对有人选择前者。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