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有运用矿物质颜色作画的千年历史,如敦煌壁画、唐卡等,岩彩成长兴盛于魏晋时期。但宋元之后,岩彩日渐式微,以致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断层。
日前,60余件“武夷岩彩”画作在福建武夷山展出,这是“武夷岩彩”作品首次集中亮相。展出作品包括在武夷山市星村镇黎源村附近采集的“武夷紫”和“武夷红”等原材料创作的《大地之子》、《本土之歌》、《本色之光》等。
岩彩画是将岩彩颗粒与动物胶媒介混合,以层面叠加在画布等依托物上生成画面,形成具有强烈的视觉和触觉效果的斑斓、晶莹之美。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胡明哲5日评价称,武夷山当地色彩浓重的红土和土石岩层所形成的丰富色彩,独具一格,将为武夷山打造“武夷岩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胡明哲说,“期待通过岩彩画创作,找到中国传统绘画当代转型的一个生长点。”
武夷山官方则期许,以岩作画(武夷岩彩),再加上以岩成山(碧水丹山)、以岩入茶(岩骨花香),形成丰富而全面的“岩文化”。并且,使“武夷岩彩”这一特色的艺术种类在武夷山创立、生根,成为武夷山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牌,成为福建继漆画之后又一能在全国打响的艺术种类。
近年来,围绕武夷山“岩文化”,武夷山官方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实施“政府推动、多方融合、打响品牌、产业发展”策略。
2012年,武夷山市依托武夷学院艺术学院设立武夷岩彩画创作研究所,胡明哲、薛行彪、张自生、朱进等知名艺术家担任顾问,武夷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陈铎教授担任武夷岩彩画创作研究所所长。同年,还举办了首期为期十天的创作研究培训。
“虽然岩彩绘画在目前中国画坛中还处于一个比较边缘的位置。但武夷岩彩的发展,让我增加了很多的信心,这些普通的红砖和黑瓦,在一般人眼中根本就是废弃的建筑材料,都可以通过研磨等方式转化成在画布上最独特的色彩。”胡明哲如是说。
截至目前,胡明哲带领学员在武夷山的乡村、工地采集各种岩石岩土,并手把手传授制作岩彩的相关工艺,分类命名了“武夷紫”“丹霞红”“九曲青”“闽越黄”等几十种武夷岩彩的色相名。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武夷岩彩画创作研究陈铎则介绍,自2013年起,学院内就将岩彩列为必修课,不少学生对岩彩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毕业创作中对岩彩进行运用。希望今后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走近武夷岩彩。
2013年10月,武夷岩彩已被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联授予福建省特色文艺示范基地称号。
武夷山市官方进一步提出,武夷岩彩创作研究将着眼于创作基础人才的培养和产业发展人才的集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教学指导,定期举办画展与学术交流活动,设立武夷岩彩艺术示范校,开展武夷岩彩学生兴趣小组活动等;开展岩彩材料学研究,计划开发50种色相的岩土矿物质材料,进行分类命名,形成色系标本;形成材料采集研制、作品创作为一体的武夷岩彩创作研究中心,进行产业化开发、文化旅游融合和市场推广。
“希望‘武夷岩彩’未来能如观澜版画和大同壁画一样为人熟知。”胡明哲表示,对岩彩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岩彩画是把中国传统绘画和当代审美观念有机结合。“岩彩画本来就很适合作为公共艺术在社会公共空间进行展示,大到如城市广场、机场、街道的壁画设计,小到家庭装潢中的装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