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日本动漫家手冢治虫颠覆观念:漫画无处不在(组图)

日本动漫家手冢治虫颠覆观念:漫画无处不在(组图)

2014-04-17 10:09 文章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手冢治虫

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到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机器猫、樱桃小丸子、樱木花道……这些脍炙人口的形象立刻就会浮现在脑海。要知道,“二战”之前,日本漫画还只是爱好者自娱自乐的消遣,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漫画家开始学习欧美的动画经验,才将卡通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动漫产业。

手冢治虫让漫画“发声”

那时的日本,新旧观念和体制互相冲击,集市上开始流行一种画满了故事的小人书,就是一格一格的图加上文字。1947年,一个叫手冢治虫的青年在画法上把小人书进行了改造,他使用了变焦、广角、俯视等电影手法,这么一来,卡通人物就不再是一个呆板的姿势,变得生动起来。例如,把“啪”“咚”这样的象声词“画”进画里。当时这个只有19岁的小伙子,颠覆了所有日本人对漫画的理解:原来漫画还能画成这样!

 

 

 

点击进入下一页

手冢治虫创造的铁臂阿童木形象

1951年,手冢治虫开始连载他最重要的作品《铁臂阿童木》。这部漫画后来被制作成动画片,足足播了13年,手冢治虫的漫画大神地位由此奠定了下来。1953年,他又连载了日本第一部面向少女群体的漫画《蓝宝石王子》。手冢治虫提出了一种针对不同人群制作不同取向的漫画的想法,在日本漫画史上,这又是一座里程碑。从那之后,日本漫画分出了少年向、少女向、成人向、中性向、SF(科学幻想)向等细分类别,日本漫画的高度产业化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手冢治虫参考了迪士尼公司的做法,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但他知道拼技术是不可能拼过迪士尼了,于是他进行了一场动画革命,不走技术路线,而是走情节路线。为了省钱,他给特殊人物设计了特殊的动作,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背景下重复使用。另外,在迪士尼的动画片里,人物的口型和声音是完全结合的,但手冢治虫的动画里人物说话时只动嘴巴。手冢治虫对院线没兴趣,他只看重电视媒体,希望达到有多少人看电视就有多少人看动画片的效果。

 

 

在手冢治虫之后,日本又出现了一批富有才华的漫画家,比如宫崎骏、藤子不二雄、永井豪等人就创作出了《哆啦A梦》《机动战士高达》《火影忍者》等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商业角度看都非常成功,从这时刮起的动漫热潮一直影响至今。

 

不做“超人”,“凡人英雄”在日本受追捧

21世纪初,日本人放话:“美国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的一半,我们应该占据另一半。”美国媒体把日本的冲击称为文化产业的“偷袭珍珠港”。不过这一次日本用的不是枪炮,而是动漫。

根据日本三菱研究所的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有84%的人拥有与漫画人物相关的物品。那么,日本动漫为什么这么成功呢?

动漫的流行,与日本这块土壤有非常大的关系:在日本,学生们被考试和作业压得喘不过气,很少有机会和别人交往,于是开始在动漫里寻找自己的朋友。而日本又崇尚团队精神,不鼓励个人主义,所以那些有冒险精神、个性张扬的成年人就在动漫里实现他们的梦想。与美国动漫的超人情结不同,日本动漫里的英雄,大都是一些平凡人,“凡人英雄”也是日本人普遍的梦想。

而且,日本有一代又一代国际顶尖的漫画大师,这些人使日本动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赶超美国。在这一点上,手冢治虫功不可没。他不仅创办了第一家电视动画制作室,通过《铁臂阿童木》让世界认识了日本动画,更重要的是,他影响了日本人对动漫的态度。手冢治虫既给孩子画小人书,又给女性读者画浪漫故事,也给男性读者画幽默漫画,还给报纸画政治漫画,他向日本人传递了这一理念:漫画可以无处不在。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