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且读且画(组图)

且读且画(组图)

2014-05-27 07:51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杨秉辉,1938年8月15日生于江苏镇江。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务。多年从事肝癌临床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业余从事医学科普,喜爱钢笔写生,曾出版数十册医学专著、科普读物、游记及写生画集等。

 

 

杨秉辉教授的书房里,到处是画。进门处就悬了两幅上海硬笔画研究会会长张安朴先生的钢笔画。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钢笔画,风景写生,黑与白的简约线条,传神地绘出了不同地方的风物:“我出去旅行,对购物、泡温泉、打牌之类的事都不感兴趣,若有空,白天就画画,晚上就读书。”自1987年赴英国作医学考察以来,二十多年,他去了将近五十个国家,走到哪儿,画到哪儿:“这些年来经常随旅行团出游,别人都进到教堂里面去参观了,我就待在外面,抓紧时间把教堂画下来。”

 

 

书房墙上挂着的,大多是杨秉辉创作的钢笔画。

众多黑白画中难得的一抹彩色,画的是中山医院的静谧一角,仍然是钢笔勾勒,施以淡彩。这是他贡献了一生的地方,现在还在持续贡献着:“我现在还给学生上些课,不过不多了。”这位做了近二十年中山医院院长、五十多年临床医生,至今仍在为各种医学培训、健康教育活动奔忙,写科普文章、做健康讲座的权威专家,年轻时的想法可是当画家:“后来学医是听了我父亲的意见,他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更可靠。”好在杨教授的儿子读了美术学院,做了画家,多少补偿了父亲的夙愿。书柜旁放有一张杨家公子笔触厚重的水彩画,黄土高原背景下,裹着白头巾的农民,笑得一脸皱纹。

 

 

沙发前的案几上,堆满了各类读物。早听说杨教授读书出了名的广,一到他的书房,果然如此。最显眼的是一整套精装的“周克希译文集”,杨教授颇有几分引周克希先生为同道的意味:“他是教数学的教授,文学作品翻译得出神入化;我是给病人看病的医生,业余画画、画得马马虎虎。”几上有的书还和医学沾点边,如《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大多数是文史类书籍:《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炉边话明史》《另眼看书法》《感悟端砚》……杨教授说他是历史迷,最喜欢太平天国史,对晚清史也感兴趣,书堆最顶端正好放了本历史随笔集《历史的坏脾气》。

当然,杨教授不光是“输入”的量大,“输出”的量也惊人。他主编的医学著作就不必说了,好些大部头,都是医学生必读的课本;医学科普读物他写得更多,关于保健、关于肿瘤……他甚至专门给出租车司机写了一本《出租车司机健康指南》。如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病人时而怒火攻心,医生常常担惊受怕。杨教授专门开了一门讲医患沟通的课,自己动手写了一本《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做教材。他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时,还在书店里淘到了一本《医患交流手册》:“作者是一位资深全科医生,把相关问题写得特别详细,很有可操作性,就买了带回来,让研究生们译了出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如今有关健康教育、医学人文方面的演讲、访谈的邀请,越来越多,这不免让杨教授有点苦恼,活动一多,读书、画画的时间可就少了。说话间,又注意到他的瓷版画,书房里堆了厚厚一叠瓷板,每一块都沉得很,上面是他用毛笔与彩釉作的画,与钢笔画的西方味相比,已经明显地朝着传统中国画转型了。杨教授笑着说:“到底是上了年纪,还是觉得中国画更亲切一些。”

摄影李坤撰文郑诗亮

 

十问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没有具体统计过,大约几千册吧。有不少放在其他书房。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小学时买的一本从苏联引进的关于原子能的科普。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在福州路淘的一本画册,虽然是论斤称,其实很好。

Q: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都有。福州路经常会去逛,网上也买,比较方便。

Q: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一两百块钱吧。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繁花》。一点一点地读,读得很慢。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喝茶。我喜欢太平猴魁。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网络和纸面都有。有些东西网上读更快捷。但文学、历

史还是更喜欢纸面阅读。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这还真没有。我兴趣太广,读完就读下一本。发愁好书读不完,没工夫重读。当然,工具书不算。

Q: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带一本我正在读但没读完的书。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