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与邮友的聊天中,谈到了书法大家启功先生的一句话:“过目即拥有”。我们猜想,启功先生大约是在无法得到诸如“平复帖”、“寒食帖”、“兰亭序”等书法真迹珍品的情势下,发出的一声很遗憾又很有深意的感叹吧。
于是,我们油然想到了集邮王国皇冠上的“宝石”,如“红印花小字当一元”四方连、“大龙”5分银全张票,以及“宫门倒”错体票、大“一片红”未发行票等孤品和珍品。这些闻名遐迩的邮花,对于绝大多数集邮者来说,只是在邮刊上、邮展上,偶能一见。即使排了长长的队伍,瞬间一睹,也会作为一段不平常的经历,铭刻于心,且会向未有机缘一见真迹的邮友,陈述自己的观感和幸运。那种喜悦的情态,往往和得到一枚心仪邮品时的表现并无二致。
从这个意义上讲,亦即从感觉上的感性意义上讲,这个“过目”无疑具有了“拥有”的一些体验。当然,我们也戏谑地说,这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阿Q”精神的。
不过,我携此语回来,细细咀嚼,则又有所悟,或可能称之为理性思考的感悟吧。我想到的是,对于一切领域的经典和珍品,拥有者必然是极少数的人或机构。即如全世界都瞩目的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珍品一件只悬挂在巴黎的卢浮宫内。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去想“拥有”,因此,“过目”则是自然也是必然的与《蒙娜丽莎》的幸运邂逅。
记得,每次到巴黎,我都会到卢浮宫去“过目”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一批艺术经典。这和我们观赏不属于自己的邮品珍宝一样,“过目”,也仅仅能够“过目”。
那么,我们所得到的,亦即“拥有”,又是什么呢?那是一种属于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和艺术的享受。于是,在这个享受之中,以画面信息来讲,我们会“拥有”了高雅的知识;在集邮来说,还会“拥有”种种邮识。这个看不见的“拥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拥有”,也就是浸透在心灵中的一种文化的洗礼。
应当说,在高端艺术的收藏领域,往往是“过目”大于“拥有”。这个约定俗成的行为,常常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既然不可“拥有”,那么,“过目”也只不过是表层的过过“眼瘾”而已。其实不然,“过目”之后铭刻于心的,应当是一种对于知识和品位的“拥有”。其间,关键在于这个“过目”要“用心”,而不仅仅是过过“眼瘾”。
说到“用心”,那就绝不是表层的“过目”,而应当是去解读去思考去研究甚至是去写作。单说集邮吧,我就力倡过“读邮”这个观念。其意其实就是深度的“过目”,即去“读”出邮票所蕴含的一切信息和知识。
最近,在广州看到了一枚新近从香港购进的“红印花小字当一元”票,其编序为30号。在这次的“过目”中,我又了解到了以前关于“红印花”种种知识之外的关于此票传序数量的信息,尽管这点知识在资深集邮家来说是个“小儿科”,但对于我来说,则是又一次确认了“红印花小字当一元”票的确切存世数量。这个“过目”所得到的“拥有”,就是再也忘不了的关于“红印花小字当一元”票存世确切数量的一点点邮识。
再回到“过目即拥有”这句话上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解读这个词语之精髓,那就是——从感性上讲,“过目”,有着感觉艺术魅力的“过目”;“拥有”,有着获取精神享受的“拥有”。从理性上讲,“过目”,有着专注用心的“过目”;“拥有”,有着知识积累的“拥有”。
实实在在说来,集邮是少不了“过目”的,那么,我们就不要让“过目”白白过去,通过“用心”以及“解读”,去获求一点启功先生所感悟的那个精神层面上的“拥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