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从江湖看现代中国艺术的生成机制

从江湖看现代中国艺术的生成机制

2014-07-21 13:51 文章来源:新快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为什么“江湖画家”层出不穷,甚至连主流画坛也大有“江湖化”的倾向?这和现代中国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的艺术生成机制有关。

很长一段时间,现代中国艺术的首要生成机制是:工具理性。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写道:人们通过工具理性把一切归结为工具,为我所用,无论是持之以开天辟地,还是挟之以杀人放火,被证明有用的,便是好工具,器重之、改进之;被“证明”“无用”的,急忙抛弃,或唯恐避之不及。最严重的,是连人也沦落为工具,遑论艺术。艺术沦落为工具后,一切服从人们工具理性的摆布;艺术的本体地位遂被剥夺。或者说,在他们的价值观念里,艺术本体子虚乌有,一切都是工具、工具。这种工具理性甚至在当代艺术中亦有明显表现。许多当代艺术不仅仅是对艺术本体的解构,更重要的是以艺术为工具,对其他社会、文化领域进行干预乃至侵犯。当代艺术打着取消艺术边界的旗号,实际上是艺术的工具理性进一步膨胀的结果。这凸显了艺术家的无知和贪婪,背后则是艺术的狼狈和窘困。

从社会心理结构来说,工具理性在艺术生成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必然导致艺术本体被放逐。毫无艺术可言的江湖画家,便获得了大行其道的前提。挂着艺术的羊头,卖的非艺术的狗肉,因为买家对是狗肉还是羊肉,本无要求。工具理性膨胀的结果,最惨烈的是:艺术没有艺术性,和人没有人性,或成为逻辑同构的现实。

古典中国,艺术向来重“道统”,所谓“以形媚道”;就算和道统有距离,在“政统”一途中讨生活,但也极注重“成教化、助人伦”。总之要和工具理性绝缘。

我们发现,所谓江湖画家的泛滥,又主要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这是为何?

 

 

这和中国现代艺术的第二个生产环境有关,那就是:阶层固化。在某些领域,中国伟大的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未能有效打破某些阶层的隔阂,相反,大有固化趋势。其中,艺术群体阶层固化尤为明显。

浩浩汤汤的世界潮流是:艺术家作为一个群体,其阶层特征正逐渐消弭。而中国则恰恰相反。在中国,“主流艺术家”作为一个群体,正在形成其鲜明的阶层特征,在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拥有独特的资源和影响力。假如这种资源和影响力也算特权的话,该阶层属于拥有鲜明软性特权的群体。

这种鲜明的软性特权除了令人眼馋外,其不合理性,连体制内的吴冠中先生也看不过眼。享有软性特权的艺术家阶层,未能在创作上为中国艺术赢得真正的尊严,而受人诟病与质疑。

洞悉这一秘密的人,尽管对艺术本体毫无觉悟,但对软性特权趋之若鹜,于是,江湖形成。

网络对“江湖”的解释是: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古籍中提及“江湖”,大多表示漂泊于政府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庙堂”,或者朝廷)之外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如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可用身处江湖、漂泊江湖等词句来形容自己的流离处境,在唐传奇中,江湖亦表示远离朝廷的民间社会。到了宋元话本中,“江湖”则演变成了斗殴比武的场所。元末明初的经典章回小说《水浒传》,更将人们心中的“江湖”定位在“黑道”与“游侠”等概念上。

按该解释,“江湖”一词确有“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之意。只是,今天的“江湖”与古典的“江湖”,存在极大的差别,那就是野心膨胀以及对“政府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吮求。于是,“江湖”传奇,愈演愈烈。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