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画的造型与笔墨

中国画的造型与笔墨

2014-09-04 13:35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造型与笔墨的话题,是一个老话题,是在二十世纪争论了近100年的话题。中国历史在二十世纪初开始了一个剧烈而深刻的时代变革,带有强烈革命意义打到传统和全盘西化的时代潮流势不可当。“美术革命”的旗帜席卷着当时社会的拟古模仿之风,创新国画几乎是中国画坛的一致倾向。在当时,西方的科学写实主义成了代表先进文化的象征,一种建立在严格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及素描写实训练基础上的写生与写实,成为唯一表现物质世界的形式语言与手段,而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中国画形式体系的笔墨语言,被视为腐朽的形式主义而有待被“革命”。中国画“造型”的不写实被认为是国画落后的首要“病”根。

刘海粟在1913年就率领学生外出写生,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徐悲鸿的教育思想以科学写实主义贯穿始终,西方的科学写实素描成为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写生与写实成为培养科学、准确造型能力的重要途径。于是,素描写实的造型能力在中国画领域得到普遍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真实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气象的作品,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具有扎实写实功夫的中国画家。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绘画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写实性的写生造型训练转向了绘画技法性、语言性方面的探讨。人们发现用毛笔描绘写实素描造型,中国具有千年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笔墨的运用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造型是准确了,然而却丢掉了笔墨语言,降低了艺术水准。人们逐渐认识到写实并不是艺术,生活也不能等同于艺术,以科学的写实方法去描绘了生活的真实也不能等于艺术。中国画家们开始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传统,去研究中国的笔墨形态及表现规律,这在中国画家当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但画家们还是困惑,中国画不是抽象艺术,如果抛弃素描写实造型,那么中国画的形又是什么呢?中国画对待形的问题,要谈到中国画的“形神”理论。中国画的“形神”论是由庄子形与德的思想启发而成的。庄子的《德充符》主要告诉人如何由深于人之形,同时即超越人之形,以把握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德。他不以人的形为人之真,而以人的德为人之真。如何超越人之形,而表现出人之真,也即人之神,晋顾恺之说:“小列女,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容仪”是所表现对象的形似。刻削为容仪,是说画家的精力完全放在了对象的形似上,为形似所局限,而不能把对象的神表现出来,只有外在的形似,而无内在的神似,所以不尽生气。这里说明人物的形似,不是人物的神,显示出形与神的距离。

 

 

宋代苏轼说的更为清楚:“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龄。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知此两幅,疏淡合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苏轼这里也明确指出论形似与气韵传神是根本不同的。“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折枝上的一点红,即可含有无边的春意。“一点红”是可以传达春意的本质的形态,这个形态不是自然实物形象的形似,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描写。这一点红可以说是自然形态本质的提炼,是自然物象的最本质、最浓缩的绘画形态,而这又是必须通过中国画特有的笔墨点线才能表现出的绘画形态。这个最本质、最浓缩的绘画形态,是中国画的点线结构,也是中国画的造型因素。

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中国的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书画异名而同体,”不是没有根据的。由于汉字源于“象形”,并且在其发展行程中没有完全抛弃这一原则,从而使汉字字形本身,以形体本质模拟的多样可能性,取得相对独立的性质和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汉字的发展中,线条的净化比彩陶纹饰的抽象几何纹还要更为自由和多样,其表现出的种种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抽象表现的点画线条艺术,它的视觉图像是符号化的。是远离物质世界中具象原型的,是不为具体时空所局限的,只用点线笔法传达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和作者的感情心境与审美精神。正如汉代的杨雄所说:“书,心画也,”道出了此中的意义。书法中的点、线笔法构成了中国画笔墨形态的基础。

可见,中国画的造型不同于西方绘画的造型,不能用写实的素描造型来取代,它不是直观自然界的形体再现,而是艺术家对自然界物象本质的把握,并经画家主观心境的升华,成为中国画特有的点线结构,并用中国毛笔的书写笔法表现出来,形成中国民族独特的笔墨表现形态,呈现出中国的文化精神、思想意识、感情心境。正如宗白华在其《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的:“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