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近影
川南自贡市荣县,素来享有“荣虽山谷间,实为郡国一都会”的美誉。这里文化氛围浓厚,曾孕育吴玉章、赵熙等中华名人。67年前,在荣县富东乡的一个土家族吊脚楼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因为排行永字辈,父亲为他取名镇。这个男婴,便是后来的巴蜀著名画家黄永镇。
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日前在北京通州的一家会所里,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画家黄永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愈挫愈坚
农家娃走上绘画之路
新中国建立之初,整个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当时,黄永镇的家里十分清贫。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兄妹一起去捡家畜的粪便作肥料。黄永镇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家庭,父亲知书达理,在黄永镇读初中时,还可以辅导他的数学、地理等科目。
初中的黄永镇在学校小有名气:一是以写黑板报著名,他经常帮邻班组织黑板报;二是以迟到著名,因为干农活,他时常到早上九点半才赶到学校。
初二的期末考试后,因为饥饿难忍,黄永镇辍学在家,白天黑夜地干农活。可是,等秋季开学后,他发觉自己还是想读书。于是,苦求班主任后,他得以重读初二。恰恰因为复读,他获得了命运之神的青睐,和艺术结下大半生的缘分。
那一年,四川美院附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荣县招生。全县有18人报名参加。虽然穷得只有一支铅笔,连画板都借不到的他,还是参加了选拔考试。这次选拔分为两部分:素描和创作。素描部分,画陶罐、梨、辣椒,他的得分中等偏上。创作部分,有两个题目:打倒日本军国主义和支援农业。出身农村的他,立刻想到曾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他重感冒高烧不退,农村医疗条件差,没有药,母亲就用土方为他“驱鬼”。他灵感一现,就画了一幅农村插秧图,在秧田梗上,特意画了两位背着红十字药箱的医生下农村。独特的构思一下子博得了招生老师的喜爱,他因此被选拔进入四川美院附中。
四川美院附中位于美丽的山城重庆。黄永镇每月可以领到1块8毛的零用钱,暂时摆脱贫困,专心学习美术。然而,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又让他的求学路出现了坎坷——学校停办一年。就这样,黄永镇回到了荣县。
因为读过书认识字,一回到农村,黄永镇便当上了官——村生产队副队长,那时他才是一个19岁的少年,谈不上管理生产队,经常请教父亲或老农,自己带头生产,成为生产队的主力。“插秧、犁田、打谷,各种农活我都干过。当农民特别苦,我对农民感触特别深。”黄永镇回忆,虽然停学一年,却让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黄永镇入学时在全班是倒数第二名。由于对美术的感觉十分好,加上勤学苦练,毕业时已名列全班“榜眼”,并被内定进入四川美院装潢专业学习。毕业后的他被分到重庆军垦农场进行再教育,一年多回校后,1971年,黄永镇来到了阿坝州。
阿坝是藏族、羌族自治州。在这里,黄永镇被分配到州府马尔康的一家报社做记者和美编。谈及这段经历,他告诉记者,记忆中最深的就是马尔康冬天的寒冷。那里贴近黄河,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20度,河里的冰厚得坦克都可以开过去。
在马尔康生活了近10年后,黄永镇回到了重庆,在妻子所在的重庆机床厂厂办中学里教美术。中学里都知道有这么一位教美术的工作狂:在厂办中学,他每天来上班时,值班人员还没到;而晚上又工作到很晚,值班人员已经走了。“正是在中学的23年的苦练,才有我的今天,我的画都是在中学里练出来的。”黄永镇说。
心系藏羌
成名不忘故土情深
黄永镇现为重庆巴渝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重庆国画院院务委员、重庆名人书画收藏俱乐部艺术总监。
他的绘画有两种富有特色的题材,一是以巴蜀歌谣为题材的乡情人物绘画,二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人物绘画。
巴蜀歌谣旧称竹枝词。唐代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依调填词,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传世名句。竹枝词是巴蜀民歌中的一种,起源于土家族歌谣,是受楚文化影响发展而来的一种歌谣。后来,这种歌谣发展到重庆地区,又受到巴国文化影响,最终形成了如今巴蜀农村的民间歌谣。
因为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黄永镇的巴蜀乡情人物画具有深沉的文化内涵。他的绘画画面构图简练,作品融传统水墨、彩墨技巧与现代观念于一体,富有很强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的纯朴美。
能够游刃有余于乡情人物画,这当然得益于其幼时曾生活在地地道道的农村。农民出身的他,有实实在在的乡情生活的基础,也了解农民的艰辛,熟知他们的文化。表现农民的本质,表现农民的勤劳、淳朴、善良与实在,是黄永镇巴蜀歌谣题材成功的重要基石。这种平民意趣、文化意识和形式上的奇特结合,使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中国古代传统人物画中,他以独到的理念“穿越时空”别开生面。所谓“穿越时空”的创作理念,指将同一朝代或两个以上朝代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艺术名人融入在同一个画幅中,以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化作品的文化理念,扩展其纵向和横向的广度、深度,具有新时代多元化艺术的包容性。于是,我们看到,唐宋八大家、古代12位女诗人等不同朝代的古人,出现在黄永镇的同一幅画中。这种穿越时空的构思,体现了他对传统中国画题材、思想内涵的突破。
黄永镇认为,中国画是一种符号艺术。中国画的变革不应仅仅是符号和笔墨的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中国画也要坚守自身的根基。
他把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形象地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他说,这树根便是中华传统文化,树干是代表自秦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发展的各个时期,而树上的枝丫果叶则象征着各类画种、画科、流派、风格的创新与繁荣。因此,他认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创新,必须统一在这棵参天大树的传统文脉上发展与创新,去成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
黄永镇被更多的人们所熟悉,还是在汶川“5·12”地震发生后。曾在阿坝工作近10年的黄永镇一边看电视,一边含泪在宣纸上再现灾区藏羌文化风土人情,夜以继日地加班创作了101幅新作,加上他在春节期间创作的5幅历史人物和湘黔山水作品,共计106幅送往澳门举行义卖,共筹得善款1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于去年10月举行的义卖所得已全部通过澳门红十字会捐赠给四川,用于自贡市雷音乡一座希望小学的重建。
黄永镇告诉记者,曾有一次不经意的机会,一位易经大师给他算过,他能活到123岁,令他莞尔一笑。黄永镇说,自己的命既然很硬,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可以放开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想画的画很多,他想做的事很多。黄永镇,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