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心灵呼唤 激情四射——访摄影艺术家李原

心灵呼唤 激情四射——访摄影艺术家李原

2010-04-08 09:5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专稿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原近影

   或许是同在新疆生活过的缘故,我采访摄影艺术家李原有着说不尽的话,那份情浓于天山冰雪水。从事记者生涯这么多年,采访过许许多多政治家、企业家和艺术家,但是采访李原这样的政治与艺术双丰收的摄影家还是第一次。看着他那一件件精美的摄影作品,我在扼腕叫绝的同时,也在内心欣佩他的毅力与对摄影艺术的执着热爱与钻劲。人无精神不立,艺无热爱不精。作为一个摄影家,李原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对摄影艺术的热爱与依依不舍的真情。

   生活中他将自己的摄影艺术与工作完美结合。当年他就任新疆乌鲁木齐达坂城区委书记时,名片就提示了这一点,名片正面印着自己的现任职务,背面印的是他自己摄影、设计和制作的标有石头,姑娘,西瓜,马车及达坂城风车的图片。作为一方经济的带头人,他从营销学角度对其任职的地方进行规划,想方设法把达坂城旅游搞上去,靠真抓实干造福当地民众。作为摄影家的李原,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频频举起手中的相机,为一方百姓和美丽的达坂城拍摄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

   李原曾经在新疆外经贸厅外资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新市区区长和达坂城区委书记的岗位上干过,也曾在中外合资新疆假日酒店,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科技园挂过职。先后多次出国,包括出任项目官员兼英文翻译;两次参加国外学习培训,并获得韩国汉阳大学颁发的《中国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结业证书》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开放城市经济发展培训班结业证书》,还多次参加中外企业发展研讨会。采访熟悉他的人,得知他不仅是对中国方言研究方面有较高的造诣、还有很高的英语水平,更是一个高水平的摄影爱好者。以上众多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使他具有较高的经济管理和城市营销能力。并逐渐积累出较深的文化底蕴。

 

李原作品《胡杨晚霞》

   有人开玩笑地说,李原在任乌鲁木齐新市区区长时提出把新市区的北京路按照“长安街”模式改造,就吸引的了很多投资商;为响应乌鲁木齐“建经济强市、创旅游名城”的号召,建议市委、市政府将“黑山头”更名为“蜘蛛山”,由此招来4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但笔者以为,这种效果,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改”字就能取得的。从营销学的理论分析,如果创意人不熟悉本国的传统文化基础、融汇吸收西方先进市场营销学,就难以与市场需求产生共鸣,并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市场需求,获得了很好的市场营销效果。

 

李原作品

   美若彩虹、灿如云霞的艾德莱斯绸是新疆和田、喀什地区特色传统手工艺织品,它的出现距今已近三千年了,被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古远的年代过去了,阿曼尼莎汗的时代也过去了,少女的传说伴随着艾德莱斯绸却代代留传下来,关于艾德莱斯绸图纹始源的美丽传说也因无人或无缘印证而始终流为传说。然而,世上独怕有心之人,或许是艾德莱斯绸文化需要更为神奇的注解,或许是它那优美的图案旋律所赋予的灵性。时任乌鲁木齐新市区区长的李原先生,怀着对新疆一草一木的亲切,对新疆一山一水的崇尚,惊叹于艾德莱斯绸色彩绮丽、璨若云霞之美,猜思其始源于水光天影而巧夺天工。2004年9月,李原先生在一次偶然机会中,看到和田维吾尔老人专心致志织出一种非常漂亮的艾德莱斯绸,便问其图案来源,但不得其解。2005年3月,李原先生在练习拍摄水面时发现了一种让人心动的奇特景象,一片陌生水域在阳光、气候、气象条件的作用下,产生出绮丽色彩,它闪耀璀璨,充满生气,颜色多样,不断变幻着黄、橙、金、紫、蓝等色像,微妙的变化散生着自然美的魅力,给人一种欢愉、奇幻的感觉,将人不知不觉引入玄妙的世界,令人惊叹不已。此情此景,与传说中的“艾德莱斯”完全吻合!

 

 

   触景生情,李原先生及时把它抓拍了下来,幸得与世人同享。由此,艾德莱斯绸图纹始于大自然在水光倒影的传说得到见证,千百年的艾德莱斯绸的图纹之谜终于得以解开,李原先生也成为传说之后的第二位见证之人了,固此,照片起名为“艾德莱斯绸始源”。更有王宇斌先生为李原先生赋诗赞曰:“艾德莱斯漾碧波,天西丝路锦霞多。非关玉女调霓彩,疑是云宫赏绮罗。”星座旋转着,理想放飞着,旋律飘荡着,智慧晕染着。在新疆天山南北,古老文明与现代时尚相依相偎。无论戈壁、绿洲、大街小巷,都流淌着丝光霞影,俏丽而灿烂。艾德莱斯绸如同轻盈如玉的玉龙喀什河,以最强劲的想像、最炽热的情感、最艳丽的色彩成就了一种大漠荒凉中的绚烂。它斑斓的色彩、不拘一格的图案所形成的那种独特的光影效果,自然而然地具有了艺术史上抽象主义的神奇和印象主义的美妙。艾德莱斯绸是性感、飘逸、柔美的化身,是美丽、娇嫩、高雅的象征,是维吾尔民族璀璨文化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摄影创作是心灵的呼唤。李原这样解释他的摄影艺术,他说摄影不仅是技术问题和设备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呼唤。摄影艺术家如果没有心灵的感应,就不会有好的摄影作品出现。相反自己的第一幅成功拍摄都自己心灵的呼唤。他的摄影作品让人能够看到摄影家的内心中一种远古的呼唤,那天人合一的呼唤,那是叫人共鸣的呼唤。欣赏他的摄影作品,真的会让人产生一种假想,有如听到了天籁般的歌唱,表达的是远古的呼唤,是千年的期盼,其意境渗透到了影像的深处,甚至走出影像本身的范围。因为,他的摄影作品都加进了他的心灵之声,加进了他的心灵呼唤。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摄影艺术那么富有魅力,那么感染人,那么打动人,鼓舞人的真正原因。

 

李原作品《西兰岛》

   摄影创作必须具有激情,李原如是说。没有激情涌动就没有创作灵感闪现,没有激情就是没有摄影艺术的美感。往往在揣起相机对准自己所拍摄的人和物的时候,他心中总是充满激情,对于眼前一切他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抓拍的不仅是物像,而且是带有顶礼膜拜般的虔诚。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他都是带着无限激情在拍摄,对于创作的激情,他用了四个字形容:激情永驻。所以,看他的作品,不管是人物还景物,都有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让人感到似乎在身临其境,在面对面。
“达坂城的石头硬又平,西瓜是大又甜,那里的姑娘辫子长,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上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坐着那马车来……”

 

达坂城的姑娘们

   提到达坂城,人们自然就会想起王洛宾创作改编的《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歌由于节奏欢快、曲调流畅、歌词幽默而被广为传唱。今天的达坂城,人们最喜欢的仍然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的创新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达坂城的姑娘》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

   达坂城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达坂城地处交通要冲,古时被称为“白水镇”据考证,达坂城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隶属于北庭都护府下辖的西海县。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块唐代碑石记载:公元640年前,唐王朝平定高昌,设置西周,在西周境内设“白水镇”,并派兵驻守。武则天时期,担任“白水镇”镇将的是甘肃敦煌世袭官宦、李姓大族的后人李怀恩被封为昭武校尉。一个丝绸之路上的小镇,竟派皇族李姓将领在此驻守,可见当时丝绸之路的繁华程度和此地的重要性。

   据史料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政府颁发一块牌匾,献给博格达山神,匾额题词“覆帱遐陬”(寓意为保佑一方平安)。据此,李原书记亲自在他拍摄的博格达峰南天池照片上设计出达坂城第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寓意的纪念品。

 

 


   李书记上任后,“以经济为骨,以文化为魂,借王洛宾音乐艺术之船,行达坂城经济发展之海”,为再现《达坂城区的姑娘》歌曲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专门研究拨出旅游专款在洛宾路口将刻有王洛宾头像,姑娘,马车,西瓜,风车的石雕画。由乌鲁木齐新市区人民政府为达坂城区出资修建的唐“白水镇”镇将李怀恩的石雕像,沿着洛宾路,背靠博格达峰拔地而起。

 

洛宾路口的石雕画

 

李原与李怀恩像合影

   达坂城的姑娘热娜古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语言大学,当李原书记得知姑娘母亲因煤气中毒去世,家里仅靠父亲一人务农养活一家三姊妹的情况后,百感交集,马上动员达坂城工商局的干部职工为热娜古丽捐款,并与南航新疆航空公司领导协调,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为她买了一张去北京上学的打折机票,昔日的达坂城姑娘康巴尔汗坐着马车嫁人,今日的达坂城姑娘热娜古丽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将坐飞机去北京上大学,如此变化反映了新旧社会的变迁及达坂城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进步。李书记亲自拍下了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土生土长的达坂城维吾尔族女大学生在白水涧古镇前的留影。

   达坂城风力之大、风季之长,在新疆和全国也都是有名的。新疆四大风口,年平均风速最高的就是风速6.2米/秒的达坂城风口,且年均大风日达148天。据估算,年风能蕴藏量达250亿千瓦每小时,可利用总电能为75亿千瓦每小时,可装机容量2500兆瓦,开发潜力巨大,经济效益非常可观,预计到“十一五”末,可以达到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仅风电一项就可以实现达坂城区本级财政4000万元的收入。

   而近期达坂城所以人气不断提升,在于一系列营销手段的应用,以及营销上的创新。在请新疆军区老将军们游历达坂城活动中,我听到李书记请百川为老将军们演唱《达坂城姑娘》,并说还让百川在改编的《达坂城姑娘》中加入柴窝铺湖、盐湖、风车等内容,并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演唱。而且,王洛宾先生临终前也有这个宿愿。李原书记称这为“达坂城新唱”。

 

姑娘们在水中悠闲自得

   一段时间后,我真的和百川聊起这件事,他说,李书记特别认真,我哪敢怠慢啊。说着说着极赋音乐细胞的百川唱了起来,“达坂城的风车高又大……柴窝堡和盐湖的风光美啊,世界奇观美名扬啊,你要是旅游就来我们新疆,达坂城走一趟,带上你的钱财领上你的爱人,坐着飞机火车来……”

   李书记有一比喻,说达坂城广大干部群众犹如风车上的立柱一样,常年挺立驻守首府乌鲁木齐的东大门,并像日夜转动的风车叶片,不停地耕耘。当时我那样理解这句话,一是说明达坂城各族人民的勤劳精神,二是指达坂城未来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听到百川的新歌词,我忽然有了一种更高、更宽广的领悟:看到风车,说明就到了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巨大的风车体现的也是首府以至新疆的一种新形象。

 

达坂城的旅游业正蓬勃发展

   作为地方地方长官,他能将文化艺术与当地的旅游经济很好结合起来;作为艺术家,他的摄影艺术还在不断地创新,他将摄影艺术发展成为一种二度创作,创作出了似油画或者水彩画、水墨画的艺术作品。讲到这些,他谦虚地说自己这是“歪打正着”。其实,这种歪打正着的背后谁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现在他从新疆调到北京工作,担任商务部某投资促进机构的副秘书长,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他没忘记自己还是一个摄影家,他还要继续为繁荣祖国的摄影事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海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