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雕塑 > 王又凯泥塑作品欣赏

王又凯泥塑作品欣赏

2009-09-16 16:23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天下之趣,多由慧生。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全赖一个慧字。故此,古人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或许,正是因为有趣,很多人都向我谈到王又凯泥人的可爱,但是,却很少有人向我提起王又凯的慧黠之气——别材。

   别材一说,出自《沧浪诗话》。严沧浪说,诗有别材,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沧浪的本意虽是说诗,但天下之艺无不通之。可以说,艺之高低,有时并不在于从艺之人是否读过大学,也不在于是否师承有绪,而在于是否命有慧根。好像贾平凹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人的一生中能否写出好文章以及好文章应该在什么时候写出来,那是命中注定的。这话听起来固然有些宿命的味道。但是,王又凯的艺术历程却让人不得不相信这种命中注定的事。

 

 

 


   没有见过王又凯这个人,但从友人的讲述以及那张小小的宣传页——《天生艺人——王又凯的泥人之路》中,我知道了王又凯没有进过专业的美术院校,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他的作品就像传说中的土地爷一样突然地就从你的脚下冒了出来。7年来,他的泥人作品已有千余件。

   从艺术谱系学的角度看,王又凯的泥人艺术似乎可以归在于庆成的套路中。但是,二者又各具特色。于庆成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有着学院的底子,其作品诙谐而不失雅致。王又凯却对仰韶文化情有独钟。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更多地具有秦人风情。毕竟,仰韶文化的重镇就在陕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先生在为王又凯写的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又凯生于名门,虽见多识广,但文革中倍受磨难,在甘肃、新疆期间与当地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于边远,磨炼于最下层……”如此经历,使得身出名门的王又凯不但没有养尊处优,而且更早也更多地体会了苦难的价值与意义,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苦难成全了王又凯的艺术。由于对于民生的喜怒哀乐有着最切肤的体验,艺术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对于“从师”的讲究也被他一步跨越了。不过,即便如此,要其真正达到王又凯追求的“以形取意,以意取象”的艺术目标还是有难度的。一个没有受过造型训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以形取意”的。因为以形取意的根本是“形”——准确的造型。那么,王又凯的造型能力又是如何成就的呢?尽管王又凯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造型训练,但他在“自述”中说自己“儿时便在黄河边上玩耍泥巴”。这种玩耍的过程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完型”训练,没有这种玩耍式的“完型”,王又凯的泥塑能够达到今日的境界也是不可能的。

   我在前文说过,王又凯是有着艺术慧根的,这是命中注定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他的慧根中天生地有着造型能力。这方面的另一个代表是贾平凹。和王又凯一样,贾平凹也没有受过学院的造型训练。但是,他的《文革的故事》中描绘的著名人物却形神兼备,他的“良好的造型能力”也有着先天的味道。

 

 

 

 

   儿时的泥巴玩耍、苦难的生活经历、先天的艺术慧根似乎已经可以成就王又凯的艺术了,但是,别忘了,王又凯的父亲正是老一代革命家汪锋。正是这样的身世让王又凯又有了很多普通人想有都没有的“养眼”机会,没了这一点,王又凯是很难把自己与乡间艺人区别开来的。

   杨晓阳说王又凯的艺术是“全凭感觉、全凭兴趣、全凭天分”,这话固然是说到了点子上。但是,没有“名门之后”这一点,王又凯要达到今日的成就还是有难度的。可以说,正是这一切,成就了王又凯的艺术慧根,并使之根深叶茂。此时。王又凯是不是职业艺术家,是否受过专业训练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艺术毕竟以某种慧黠的形式流溢出来,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样。(张渝)

 

(责任编辑海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