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剑神奇世界长卷(局部)
艺术创作,在总体上说是心灵对外事物反映的结果,这是一个经由心灵作用,使外界事物精神化与艺术化的过程;山水画的创作更是如此,自然的奇观,在画家的笔下几经删繁就简与剪裁整合,成为画面有限空间的无限表现,所谓“胸中丘壑”正是如此,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如此。
画家杨海剑在20余年的探索、实验中,始终以溶洞景观为主题,矢志不渝,锤炼着溶洞景观的形式,笔墨与神奇境界的表现。苦心人,天不负,在漫长的岁月中,他终于成熟了自己的艺术,终于在面对溶洞景观时就得了笔墨表现的自由,使杨海剑的艺术得以上升到新高度。
杨海剑暗河奇趣山水画
溶洞景观的神奇形态,作为绘画题材曾有不少画家涉足,但都没有像杨海剑这样专注于对这个题材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杨海剑的作品中,看到了他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
阅读作品,不难发现,以写意手法去表现溶洞的如梦如幻般的造型,是对画家的挑战;杨海剑在作品中,多以写生素材为基础,所画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等都有现实依据,因此,在他笔下的溶洞景观,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成熟在胸,而且,他以散点透视去处理不同方向的光源,以表现造化的瑰丽多姿,都是十分独到的。
杨海剑神奇世界长卷(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作山水画
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等溶洞形象,在创作中必须要转换为水墨意象,这是—个既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又无现实技法和规律可循的课题;然而杨海剑终于较好地解决了溶洞的笔墨表现与水墨写意的结合问题,我们看到,他以小写意的手法,自由而放松地勾勒出钟乳石、石笋等意象,笔线在短线、曲线、弧线、折线或积点成线的方式中,灵活地变化与交织,很好地把钟乳石、石笋等不规则的形态给以感觉性的表现;应该说,杨海剑笔下的写意钟乳石、石笋等意象,并不是逼真的写生似的描绘,而是从感觉与印象出发的写意,这样,不但符合山水画的规律与本质,而且更能体现溶洞景观的丰富与复杂。
数十米长卷的溶洞作品及其他表现溶洞作品的完成,都立足于当代文化语境的定位及出发点,因为,在溶洞的创作过程中,杨海剑不但在笔法、墨法和水法上,交融使用,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墨材质的功能和优势,还部分地汲取了水彩画的某些优长。因此,在他的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笔法上,他极注意线条的变化,即很少用长线,多以波折,提按与顿挫,来表现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堆叠、沉积与倒挂,垂滴等意象,并在交错、倒置、并列与大小中,展示溶洞美感的奇特性,特别是在疏密的组织中,看出画家把握复杂对象的掌控能力。在娴熟地把握用笔、用线之后,画家又以用墨、用水的方法,渲染了气氛,在墨的干、湿、浓、淡,以及用水的水破墨、墨破水,浓破淡、淡破浓等变化的手法中,造成了画面的多样统一和丰富性、神秘性,而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杨海剑神奇世界长卷(局部)
为了营造画面效果和强化溶洞地质、地貌的美感,杨海剑吸收了水彩画技法的某些表现特征,在线、墨、水色的结合与互动中,渲染了溶洞的奇观,特别是他用色时十分注意多个光源和散点透视的效果,为水墨画的黑、灰、白的层次,增加了视觉的新层次和美感,使溶洞景观在作为山水画的一个样式,不但产生了“造化无极”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让人联想到溶洞景观的瑰丽、奇妙与神奇。
在溶洞景观的形式处理,笔黑处理与总体把握上,杨海剑始终遵循的是山水画的“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以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进行三远法的变化和整合,做到了以溶洞折射天地宏观之壮美,以黑、白两色的交混变幻折射出万物的规律与本质,致使其达到移步换景,景随人动的效果。
面对一个题材,若没有勤勉加寂寞的精神,是难以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杨海剑正是20余年如一日地探索与实践,终于收获了初步的果实,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
在溶洞景观的创作中,杨海剑投入了全部精力,他把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情感等都凝于笔端,并进而完善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技法,得以自如地驾驭它,自由地进行自己的创作,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当然,杨海剑并未满足取得的成绩,他正在新的阶段,开始新的探索,我们祝他成功。
(责任编辑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