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多图)清代画圣黄慎铭端砚鉴赏

(多图)清代画圣黄慎铭端砚鉴赏

2011-06-08 09:08 文章来源:《东方收藏》杂志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1黄慎铭端砚

黄慎,“扬州八怪”中的杰出人物,素以画、书、诗三绝著称于世。他的绘画、书法和诗词至今仍留存不少,但却很难见到其藏砚、铭砚和砚诗的文字。查阅《西清砚谱》、《中华砚学通鉴》和蔡鸿茹著《中华古砚100讲》等书,均未见有记载黄慎的砚和铭。虽然黄慎画过《东坡玩砚图》,在图上题写东坡端砚铭:“与墨为人,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心观德。”但不是他自己的藏砚和砚铭。即使酷爱收藏古砚的徐世昌,在论及黄慎时,也只讲他“有《蛟湖诗抄》。瘿瓢鬻画养亲。山水出入仲圭、子久间,恒出新意,自拔于前人畦径之外;亦善写生。诗崛强自风致。”只字未提砚事。而黄慎同乡,同为清代书家的伊秉绶,其藏砚、铭砚的雅事却多有记载。可见黄慎鲜有藏砚、题写砚铭,即使有,也属凤毛麟角。由此看来,笔者收藏的一方黄慎铭端砚(图1),弥足珍贵。

 

图2

这方砚,长16.5厘米,宽12.5厘米,厚2.6厘米,为端溪水坑仔石,边留石皮,自然形状,稍加打磨,起门字形边线,出平淌砚台、砚池(图2)。全砚仅由线与面构成,无任何雕刻纹饰,线条简约流畅,全砚古朴、素雅、大气。可谓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因型造势。更可喜的是,全砚青碧,砚面、砚背天青成横条状分布,冰纹、鱼脑冻点缀其间,边侧石皮呈黄漉色,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整器视若碧玉,抚如童肌,实为罕见的名贵石材。砚背阴刻草书:“行则涣,养则井,君子之德,庶几可并。乾隆三年春二月”,落款“瘿瓢子”,下为长方章,阳文篆书“黄慎”(图3、4)。所刻铭文,极具金石味,笔画状实,圆转沉稳,苍古浑朴,正是黄慎书风。砚铭正文虽然只有十四个字,但行文精妙,充满哲理。“行则涣,养则井”典出《周易·象传》。大家知道,《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部分,讲八卦、六十四卦、爻辞等。八卦各有特定的名称、形式,象征八种基本物质,而且可扩展象征八种类型的诸多物象。如《坎》卦,象征水;《巽》卦,象征风,又象征木。“传”的部分,含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著。《象传》是其中一篇。《象传》又分《大象传》和《小象传》。《大象传》先释每卦上下象相重之旨,后从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周易》五十九《涣》卦,坎下巽上,“象曰:风行水上,涣”;《周易》四十八《井》卦,巽下坎上,“象曰:木上有水,井。”孔颖达疏:“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这两则“象”词是说,风行水面,推波助澜,涟漪泛起(一说水流更加汹涌奔腾);“井水所以养人,众人汲之不尽”。作者以此赞养端砚,使用时,墨行水动,光彩焕发;不用时,水养其上,经久不枯,永宝为用。铭以言志。黄慎在此也是论砚抒怀。古人以为“端石如德人(宋张博铭)”,由端石品质联想到人的品德,君子应该动则光明磊落,勇往直前;静则修美自身,惠物无穷。两者应该兼备。乾隆三年(1738),黄慎52岁,此时他已从扬州回到家乡宁化县城,砚是在老家题刻使用的。读他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多署“瘿瓢”或“瘿瓢子”,下钤“黄慎”印章,有方印,有长方印。如乾隆三年所绘《老叟观鸡图》,左侧草字两行,下钤朱文“黄慎”长方印。砚铭落款正和黄慎这时期书画作品落款式样相符。

 

图3

黄慎(1687—1770),初名盛,字公懋,亦作恭懋、躬懋,别号如松,康熙六十年(1721)后更名慎,雍正三年(1725)取名瘿瓢山人,简称瘿瓢、瘿瓢子,福建宁化县人。黄慎出生在县城一个贫穷知识分子家庭里,7岁开始读书、习字。14岁那年,在湖南经商的父亲病故。从此,一家老小(黄慎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全靠母亲一人做针线活维持生计,困苦可想而知。黄慎从小聪慧,喜爱绘画。16岁时,奉母命出外拜师学画,以画相为生,挣钱养家。36岁时,辞家游学江西、广东、江苏几十个县,鬻画为生。雍正二年(1724)到达扬州。扬州经济发达,市井繁华;风景名胜,星罗棋布;盐商云集,富甲一方;文人雅士众多,兴建园林,收藏书画雅玩古董,成为时尚。正是在这种浓厚文化氛围中产生了“扬州八怪”这样的文学艺术群体。这里卖文鬻画顺利。黄慎在扬州12年,结交名士,游览山水,作画写诗。这时期他创作旺盛,生活充裕,把母亲接到扬州奉养。现存这时期画作300多幅、诗100多首。雍正十三年(1735),黄慎49岁时,母亲年老思乡,奉母携家返闽,到乾隆二年(1737)春天才回到宁化。从乾隆二年到乾隆十五年(1750),黄慎在福建十几个县漫游作画。乾隆十六年(1751),黄慎重游扬州,交会旧友,继续鬻画为生。五年后离开扬州,在路上跋涉一年多,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回到故乡。此后他只在附近县游历,继续写诗作画,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去世,享年84岁(一说86岁)。黄慎“性脱落,无城府,人多喜从之游”(雷鋐《瘿瓢山人诗集序》),他一生正直磊落,淡泊名利,清贫一世;品德高尚,热爱人民,对母至孝。《汀州府志》说黄慎“奉母,以孝闻”。他靠卖画为生,毕生勤奋创作,至老不辍,画龄达七十余年。《汀州府志》说他“能诗,工画,善草书”。《福建通志》评论黄慎“诗画名大江南北”,所作画卷不下万件,由于年久散失,现今仅留下1205幅。他突破当时文人“正宗”框框,大胆革新,博采众长,自辟蹊径,以工笔画为基础,以草书及笔法作写意画,纵横挥洒,气势磅礴,又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表现出雄浑淋漓的奇美风格。所作人物画,对象超出士林学子,扩展到世俗人物、劳苦大众。人物形象活泼,表情生动。除擅长人物画外,黄慎还工画花卉果蔬、虫鱼鸟兽、山水楼台,成为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全能画家。黄慎书法不为当时“馆阁体”束缚,突破时尚,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自成苍劲深厚的风格。现存书法作品139件,也只是他创作的一部分。黄慎还工诗,但诗名为画名所掩。他诗作自抒胸臆,清新自然。留给后人的有《蛟湖诗抄》四卷,共339首,还有很大一部分已无从收集。

 

图4

黄慎故乡宁化县,地处福建西部边境,这里属客家祖地,山清水秀,人才辈出。清代就养育了黄慎、伊秉绶两位书画大家。笔者于2009年3月专程前往瞻仰名贤故地。在县博物馆细细观赏了黄慎的三幅画作,可惜有些发霉变黄,黄慎故居已荡然无存。据说墓地在县北茶园背,几近荒废,其余资料不多。好在1987年为纪念这位艺术大师诞辰三百周年,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南边小广场上塑立了一尊9.9米高的钢筋白水泥黄慎全身像。只见他挺胸昂首,白须飘拂,目光炯炯,凝视前方;一手握瓢,一手执笔,正要挥笔疾书。黑色的塑像基座上,前面碑刻着刘海粟大师题写的行楷大字:“怪而不怪,艺传百代”;后面碑刻着陈大羽教授的篆书大字:“一代画圣,千秋楷模”。他们的赞语,是对黄慎一生艺术成就的最好评价。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