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图)露香园诞生上海顾绣

(图)露香园诞生上海顾绣

2011-06-09 18:22 文章来源: 深圳特区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新闻缘起

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天香》连载于今年《收获》杂志,甫一亮相,已引起读者和专家的关注。这是作家首次涉及明清题材的新长篇,以清雅而富情趣的细腻语言,关注时代变迁中的人物命运,同时试图从源头来梳理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来源。

小说虚构了晚明时期的一座上海院子――天香园,一门令世人惊艳的手艺――申绣,《天香》始于申家造天香园,终于明朝灭亡。除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历史背景和地理风貌却还原到当时,书中那些亲切的地名比如方浜、肇嘉浜、七宝、南翔等,至今还是上海标志性地点。作者毫不讳言,小说中的“申绣”,其原型就是“顾绣”;而“天香园”则是“露香园”。所以有人说,《天香》其实也是为上海传统手艺“顾绣”立别传。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安忆作为《儿童时代》杂志社的编辑,来到上海老城厢,和上海市实验小学建立了联系。该校前身是“万竹小学”,当年它的旁边就是江南名园“露香园”。她从上海地方的掌故里看到,这里竟是中国第一绣――“顾绣”的发源地,描述的笔墨虽不多,但细心的王安忆注意到,女眷们的针黹,后来却成为维持家道的生计。她放不下对老城区的那份浓浓的兴趣,更放不下这里面藏着多少富有戏剧性的故事,30年后,《天香》应运而生。王安忆自己也认为,比起《长恨歌》和其他所著小说,《天香》最像一部“女性小说”。

1842年,“露香园”在火药爆炸中被夷为平地,从此消失。庆幸的是,濒临灭绝的“顾绣”,在传承人等的努力下,已起死回生,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记者日前寻访到了位于上海松江的顾绣研究所,艺术总监钱月芳高兴地接受采访,作为这门手艺的新中国第二代传人,她依然还是有点激动,向我叙述“顾绣”这颗锦绣明珠的前世今生。

1爆炸中消失的“露香园”

讲起顾绣,离不开它的诞生地“露香园”。在上海老城厢,有两条呈丁字交叉的马路“露香园路”和“万竹街”,方圆之中便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露香园”旧址。

明代道州(今湖南省零陵)太守顾名儒,为官卸任归来,在这里购地建园,称“万竹山居”。1911年“万竹山居”旧址上修建了“万竹小学”。1922年,蒋介石曾将蒋经国送入这里,从四年级读至小学毕业。这所学校现在就是沪上十分有名的市实验小学。

顾名儒的弟弟顾名世,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职掌皇家的玉玺、符牌、印章等,官职虽不大,但地位颇为显赫。晚年归居故里,买下了与万竹山居相邻的一块地营造园林。相传建园挖池时,曾挖到一块有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所题“露香池”三字的碑石,遂将新建花园名为“露香园”。

可惜到了明末,顾家衰败,露香园被后人典卖,成为兵营。鸦片战争时期,官家在园中设立火药局。1842年,火药库失火爆炸夷为一片平地,露香园就此消失。

 

2有“画绣”美称的顾绣诞生

钱月芳介绍说,顾绣,全称为“顾氏露香园绣”,亦称“露香园顾绣”。它的诞生,自然与顾名世有关。顾“性好文艺”,艺术修养极高。晚年住进露香园后,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尤其擅长刺绣。她们从事刺绣的目的不仅于实用而是视作上层妇女的修养和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据记载,顾绣始于顾名世的长子顾箕英之妾缪瑞云,她在闺阁就擅长宋绣,入园后有机会见到不少珍藏的宋元名字画,又兼顾家文人雅士往来评点,绣画水平更臻精致。她在继承宋绣劈丝、配色、针法等传统基础上,把自己的观察和艺术感受渗透到了刺绣创作中。

集顾绣之大成者是有“武陵绣史”之称的韩希孟顾名世次子顾振海的二儿媳,出身湖南武陵书香门第,擅工笔画。韩希孟嫁入顾家,正值露香园鼎盛时期,高朋满座,衣食无忧。丈夫顾寿潜师从明代著名大书画家董其昌,不仅能诗善画,难得的是对顾绣亦情有独钟。夫妇两人琴瑟和谐,进一步发展针法的特技加之丝线辅助羽毛、麻、绒等丰富色彩和质感,使所绣的人物、山水、花鸟达到“不是写生画,胜似写生画”的意境。

明崇祯七年(1634年),韩希孟以宋、元名画为蓝本,摹临刺绣,历经数年,汇成八幅方册。其中的《洗马图》仿赵子昂风格,《女后图》摹宋画风格,《米画山水图》仿米芾笔法,《花溪渔隐图》仿元代王蒙笔法……册尾有其丈夫顾寿潜的跋文,董其昌逐幅题词。这便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绣画第一藏的《顾绣宋元名迹册》。

顾绣至此时成为与琴棋书画齐列的一种艺术样式,成为士大夫阶层相互鉴赏馈赠的奢侈礼品。而顾绣走向商品绣,却是由露香园的衰败开始。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美貌能诗画,而且家传绣技不亚于韩氏,出嫁后生有一子,24岁守寡。顾氏家道中落,逐渐倚赖女眷刺绣维持生计,并广招女工,从此顾绣由家庭女红走向社会。据《松江府志》记载,顾兰玉“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至清代,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顾绣几乎成为丝绣美术工艺品的通称。《红楼梦》中说,贾元春得一绣佛云“顾绣女中神针也。”可见当时其声誉。

顾绣,有“画绣”之称,所谓“以针代笔,勾画自如。凡笔之不足,则针能独到,以线代墨,点染浑成,凡墨有晕缺,则线能补齐”。顾绣集针法之大成共有齐针、铺针、接针、戗针、钉金、套针、刻鳞针等十几种。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

不过,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太多,所以难以普及,难以为继。清末,顾绣逐趋湮没,以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由吸收顾绣技法和营养而崛起的苏绣所替代。

3顾绣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顾兰玉培养的绣娘,大多散落民间,今日的苏绣与湘绣的技法,大多受顾兰玉所授徒弟的影响。然而韩希孟时代的顾绣,已成绝响。

新中国第一代顾绣传人戴明教,现已九十高龄。钱月芳笑着说,她正是自己的老师。戴明教13岁学绣,上世纪30年代进入上海松江“松筠职业女中”刺绣班学习,教授她的是得过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沈寿的弟子宋金铃。1972年戴明教进入上海松江工艺品厂搞刺绣。她带了二十多个女学生,边教边绣。这一时期的顾绣,虽落款为“上海顾绣”,但很多作品已被博物馆收藏。她在工艺品厂一直绣到70岁,还发展了顾绣中没有的品种双面绣。

记者知道,钱月芳是新中国第二代顾绣传人,她现在是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的艺术总监。她还带有8个年轻女徒弟,全是高中毕业生,她们将是第三代传人。

顾绣讲究劈线,有时一根丝线要劈到1/64。钱月芳说她绣过的最细的线,只是蚕宝宝吐出的两根丝。这么细的线,一天绣下来,也不过能绣半片叶子,一幅图绣下来,至少一年。所以来这里的学艺者对此都有思想准备,尽管现在的绣娘里不太可能像韩希孟那样本人就是画家,但是有美术功底是必须的,从写生、绣简单的花草到技巧熟练,至少要学三年。

据了解,“露香园”的顾绣现在存世的仅有200余件。目前收藏顾绣最多的是辽宁省博物馆,其中印有“韩媛绣”、“韩氏女红”的绣品有8幅。上海博物馆藏有韩希孟的《藻虾图》等四幅绣品。此外,江苏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也有收藏,如《杏花村》、《山水三寿》等图轴。在2005年中国丝织艺术品拍卖会上,顾绣分外抢眼,一帧“群仙祝寿图”拍出77万元;一件八开“韩希孟花鸟册页”成交价达165万元人民币。

值得庆贺的是,2006年5月20日,顾绣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戴明教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钱月芳所带的团队,在抢救和保护这门传统手艺中也作出了非凡的成绩,现在她们不但能绣制小型作品,而且能绣制复杂的大作。去年世博会期间,钱月芳带着她的徒弟们,向观众展示她们的顾绣新作,令海内外观众称绝。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