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古琴的演奏已经从一种技能变成一种文化蕴含的标志,古琴的角色也从演奏乐器发展成一种标志着儒雅风范的文化收藏、一种文人墨客闲情雅致的精神象征,于是古琴的收藏也定格为文人雅士对古琴所蕴含的风雅追求。
胡若思,字遐思,号琴人,我国画坛当代山水大家、古书画鉴定大家。9岁入“大风堂”拜师张大千,14岁随师东渡日本举办画展即名震画坛。曾师从广陵琴派名家张子谦习古琴,是上海著名古琴收藏大家,一生收藏历代古琴百床之多。胡若思藏琴以明清时期的古琴为主,唐、宋古琴仅数床,先生曾云:“千金难买断纹琴,琴表面的断纹,见证了其年代久远,一般古琴五百年以上才出现断纹。”古琴的数量非常有限,经过国际琴学会考究确认,流传于世的唐朝古琴仅有15张,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各藏若干,散落民间的寥若晨星。
文中十床古琴皆为传世珍品,包括先生多年珍藏的三床唐代古琴及四床宋代古琴,均属世间罕见之物,其难能可贵不言而喻。
一、 宋 明月琴
长:119cm
张大千题“明月”款
琴为仲尼式,琴长119cm,额宽16.5cm,肩宽17.5cm,琴尾宽13.5cm。琴体扁而宽,为宋琴之代表,蛇腹断纹明显,琴为赭石漆制配以朱砂修补,漆胎略硬。龙池上方樴有石绿填色篆书“明月”二字名款,古意盎然,涵义颇具韵味。该琴形貌典雅,发音清实而松厚,高音脆亮。
此琴为张大千先生喜爱之物,先生鉴为北宋间物,良材双重面板与“秋月”琴同一制作,所谓唐园宋扁之宝也。古青玉制岳山和焦尾,配有明琴轸足。此琴得于1935年乙亥,胡若思先生19岁时,并曾收录于《胡若思画集》中。
“明月”款下另刻有铭文:“戊子之夏,执赠若思老弟并识于大风堂下大千居士爰。”
成交价:RMB224万
二、唐 清风琴
长:126cm
“清风”款
琴为神农式,琴长126cm,琴额宽21cm,琴肩宽22cm,琴尾宽15.5cm。桐梓良材,鹿角灰胎,通体黑漆加以朱漆修饰,琴面及琴侧大蛇腹断纹显著,琴背为不规则蛇腹断纹,配以黄杨轸足,琴音古韵悠长,若配以丝弦其声更为空灵。此琴背有铭文,琴名“清风”取:“月下瑶琴三五弄,清风生处秋水寒”之诗意。
另刻“雷威斫琴”,龙池两侧亦有刻文,“雷氏斫之,肇自开元,冯氏宝之。不知几传,我非知音,而理可言;心主于内,手应乎弦,故声和可以仰马氏意杀,形之捕蝉,岂特此哉!大则歌南风,小兮治单父,举不出于焉。嘉泰元年辛酉平园老叟周必大识。
雷氏所斫之琴被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在当时已经享有盛誉。雷家造琴高手中,雷威的成就最大。据宋代苏轼《杂书琴事》所载,雷公琴的特点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凤沼上部池下另刻有“旷代之宝”四字方印,意在万物无常,经朝代之更替,千百年后,天下名琴仍存于世者非常稀有。据考证,现传世唐琴仅十余张,宋琴也已极为难得。因此,唐宋之琴往往被琴人视为至宝。传世之琴,不惟音声品质超凡,其形制、髹漆、断纹、题款等,皆是令人品鉴、玩味不已的地方。而作为旷代之宝的名琴,其传承更迭,更留下了许多意蕴无穷的历史故事。诚如苏东坡所说:“千古寥落独琴在,犹如老仙不死阅兴亡。”
成交价:RMB224万
三、宋 金声琴
长:119cm
“金声”款
此琴为伏羲式,琴长119cm,琴额宽18.5cm,琴肩宽18cm,琴尾宽13cm。此琴虽小亦轻,但流传有序,断纹极佳,音韵秀雅悠远,是一把宋代佳琴。该琴通体断纹,因历史的蕴积而斑斓陆离,龙鳞、龟背、流水、蛇腹、错杂相间,美不胜收,且品相如此完美者更为少见,世间罕有与其相匹者矣。琴之木材因年代久远而松软,故琴之音色古朴、浑厚。配以紫檀雁足、轸足,无论形制、雕工、寓意皆为上品。此琴配以丝弦,其音色更佳,极具文物及收藏价值。
宋时大力发展琴之文化,宋太宗本人就爱听古琴演奏,还将古琴的七弦增为九弦,并为之改旧曲,创新调。宋徽宗赵佶曾搜罗天下名琴藏于万琴堂,因此,宋文人大夫偏爱古琴音乐,琴乐在社会昌行一时。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善琴,琴的演奏技艺大有提高,形成众多流派,如京师琴派、江西琴派、两浙琴派等。铭文:背刻“金声” 成交价:RMB190.4万
四、蕉叶琴
长:123cm
蕉叶式
“蕉叶式”的形状顾名思义琴身似芭蕉,琴首蕉叶的叶柄向下弯曲,支撑首部,两侧似蕉叶的叶缘,向下略微翘曲,琴体形态旖旎秀逸,曲折的线条象流动的音韵,优美的身姿表现着文人浪漫的情趣。蕉叶式古琴是制作工艺是最繁冗,技艺要求最高的样式。
此床蕉叶琴,琴长123cm,额宽14cm,肩宽14cm,琴最宽处24cm,尾宽12.5cm,岳山长20cm。因年代久远,故琴背原有文字已模糊不清,难以识别。据《张大千信札》称:“若思贤弟藏琴百余床,予最爱此蕉叶音韵,苍古浑厚,若非唐代巨制不能至此,铭文耐人寻味,含意无穷,笔法园转入神为操家稀有之大器也—二月五日张大千。”由此可知,此琴应为唐代之物。
此琴轮廓圆柔饱满,品相完整,未曾修复。观之如婷婷玉立之仙人,抚之如人声有情之吟唱。通身髹朱漆,面桐底梓,琴底为纯鹿角灰胎,发小蛇腹及龟纹断,极具古韵。《琴学丛书?藏琴录》中有云:“千金难买龟纹断”。龙池凤沼皆作细长之椭圆形,配以碧玉琴岳、龙龈,做工极圆润;紫檀雁足及珍足,金徽;承露长如岳山,其上作阴刻回字纹装饰,工艺精湛。一张成品古琴,观其形制即可知斫琴者“见识”之大概,大凡“形制”不过关者,音声一般难及中品,盖因“见识”乃一斫琴之整体修养也。
琴乃文德积萃之象征,不只是以形制美为主的一般乐器,声音美对于书房设琴的文人是与形制美同样重要的。“善琴”的产生,只有在斫琴师有一定的琴学素养,斫法有据是积累多年经验尤其是有独到的审音追求基础上才成为可能。《斫琴古法》中岳山、龙龈均以反应灵敏,弹性极佳的木材为制作原料,而此琴岳山、龙龈以及承露均由碧玉所制,仍能发出如此苍劲松透、温和圆润、浑厚之音色,实乃琴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琴背有刻文
琴腹内中间有刻字“若思贤弟藏琴百余床,予最爱此蕉叶音韵,苍古浑厚,若非唐代巨制不能至此,铭文耐人寻味,含意无穷,笔法园转入神为操家稀有之大器也,—二月五日张大千。”
成交价:RMB672万
五、唐 惊涛琴
长:122cm
“惊涛”款
琴为凤势式,琴长122cm,琴额宽19cm,琴肩宽18cm,琴尾宽13cm,鹿角灰胎,琴体颜色红黑相间,底漆中用以大量朱砂调和而成。琴身通体复合型断纹明显,包括龟背、蛇腹、牛毛、冰裂等。龙池上方刻有“惊涛”、“庭坚”为石绿填字,尾刻有记为蜀地古琴名家,李子昭先生之物,据考,李子昭(1867—1937)为川派琴家,素有“宫廷第一琴师”美称,他于清代晚期自四川成都来到北京后,数十年间以琴学大家名满京华,并应召庆王府等处任专职琴师。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创怡园画集于园中。1919年仲秋,怡园园主为弘扬琴文化,与琴家叶璋伯、吴浸阳、吴兰荪等人,特邀上海、扬州、重庆、湖南等地琴人30余人,相聚怡园举行琴会,整个活动在中国近代琴学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自此,“怡园琴会”便成为琴友相聚的固定活动。1935年,清王朝覆灭后,北方军阀乱政,李子昭转赴上海,适逢周冠九自英国伦敦侨居18年后归沪,当时有琴友查阜西进行招致,琴家在怡园雅集,为大兴琴学,弘扬交流,琴家倡议成立“今虞琴社”。并与苏沪琴界同仁发起筹建“今虞琴社”。苏州阊门外大马路172号周氏“觉梦庐”别业建成后,1936年3月1日“今虞琴社”在苏正式成立并举行首次琴会。
此琴曾刊载于《胡若思画集》,曰:“惊涛琴原为古琴家李子昭故物,李子昭为重庆人,蜀地山林派古琴名家,与九嶷派之杨宗稷,梅庵派之王宾鲁,皆一时之俊。李子昭擅琴外,复善绘事,工山水、梅花”。书中又注:此琴为胡若思先生于1953年其37岁时所得,甚是欣喜,如跋所志,故作“得琴图”一幅,画中人携琴侧立,颇为志得意满。
“庭坚”为宋代书法名家黄庭坚,此琴曾是黄庭坚收藏之稀有极品,几经沧桑后,仍为迄今世存最完美的一把唐琴,琴声苍古浑厚有如浪涛,琴面有金徽十三枚,后配象牙雁足形制新颖难得一见,并配以象牙轸足。
铭文:龙池上刻“惊涛”、“庭坚”
琴尾背部刻:李子昭先生得此古琴于上海,时在乙未秋九月,蜀中亦道人修并记。
成交价:RMB268.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