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图)普洱茶藏家 张奇明的普洱大客厅

(图)普洱茶藏家 张奇明的普洱大客厅

2011-07-19 07:24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张奇明和他的大客厅 
张奇明和他的大客厅

张奇明喜欢小人书,钟爱普洱茶,他将自己的这些收藏放在了一栋大房子里,让朋友们欣赏品茗。他说,我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客厅,不光是喝茶的茶馆,更是有一种精神价值在里面。

傍晚,刚下过雨,上海空中弥漫着潮热的湿气。襄阳南路还残留了部分破旧的老房子,开着各种杂货铺,这让我寻找“大可堂”时有些疑惑。我想象中的大可堂应该是醒目的民国洋味建筑,可这除了矮旧的房子,凌乱的电线,匆匆的行人,大可堂难觅踪影,潮热让人开始心烦气躁。走到弄堂口时,右边立着几株不一般的大树,往里走,一座法式花园洋房出现在了眼前。

 

这幢老洋房建于1933年,据说是一位浙江富商出资建造,并转赠给一国民党高官居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成为上海京剧团、上海滑稽剧团的办公场所。不过数十步的距离,已避繁华于巷内,豁然开朗,是另一番景象:花园内盎然葱茏。穿门廊,进“大可堂”,如同进了老上海的大户人家。有年头的水晶吊灯、百年前德国象牙键钢琴、喇叭花形的英国留声机、铁键打字机、线装书、上海月份牌、看得见风景的小阳台……焦躁的心情舒缓下来。我进来时,主人已起炉置壶,烹茶待客。

大可堂的主人叫张奇明,他将自己名字中的“奇”字拆开,便有了大可堂这个堂号。张奇明本业是贸易与地产,因为工作原因,他的作息时间不规律,以致胃肠不好。2000年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台湾朋友听说后,推荐他每天喝些普洱茶,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张奇明的胃好多了。他说,那时对普洱茶没有太多的感受,只觉得喝完没有绿茶那么刺激胃,也不影响睡眠,还能帮助消化,于是一直没当回事地在喝。

2003年的时候,张奇明接触到收藏老普洱茶的一群人,他们拿出50年代初的生普洱茶让张奇明喝。“第一次喝老茶,整个人感觉喝疯掉了。”张奇明对第一次的感觉印象深刻,“喝下去之后,觉得怎么会有这么美妙的感受。口齿留香,回甘、生津都非常好,嘴巴里面的感觉特别丰富。而且这个茶很有力量,几杯下去后,身体微微发汗,非常舒服。”

张奇明顿时觉得好玩儿,有了收藏的冲动。他说,老普洱茶年份丰富,品种数量也很多。第一个时期就是清中期到解放以前,这个时期称为“号级茶”,这些茶都是没有外包装的,只能靠里面这个小内飞来区别茶品,像“福源昌”、“宋聘”都是有百年历史的普洱茶,它们的名字也是当时茶庄的名字。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整个50年代,这时的茶叫“印级茶”,有早期红印、五子红印、红印铁饼、蓝印铁饼等。第三个时期到了70年代,也是“七子饼”的时代。我们的茶按照国际进出口标准是357克,也就是大概7两,每一饼7两,7饼一桶。按传统来讲,中国人也说“七七四十九”,有多子多孙的意思。

从2003年开始,张奇明逐渐购入有年份的普洱茶。他希望按照集邮的方法,将普洱茶每个年份和品种能比较完整地找齐,再将它们排序,这样能看到普洱茶相对完整的历史线索。

张奇明说,实际上这些有年份的普洱茶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要归功于香港的一些茶楼。早在100年前,香港就是普洱茶销售的重要集散地,那时其他地方喝普洱茶的人并不多,但在香港,普洱茶却是大茶楼每天都要销售的。一是因为饮茶时都吃了很多甜点,或油腻点心,特别需要普洱茶帮助去油解腻;另一方面,到茶楼饮茶的人通常一坐就半天,所以香港人常常说“一盅两件,坐一日”。只有喝普洱茶,才能喝上一天不伤胃也不刺激,如果喝绿茶或乌龙茶,没有多少茶客能受得了,于是普洱茶成了香港茶楼的最爱。

 

当时普洱茶都由云南的私人茶庄手工生产,最有名的是宋聘号、同兴号和同庆号三大茶庄。直到1949年以后,这些私人茶庄都收归国有,到上世纪60年代,普洱茶开始采用机器大量生产。百年前云南的普洱茶到香港靠的是海运,将茶从云南运到越南,再从越南运到香港。那时因为交通不方便,所以茶楼进货量很大,这样相对也便宜许多。进来的货堆在库房,第二年再进的新茶直接堆在前面。伙计通常直接从外面拿茶出来,里面堆的茶就一直没动过,没想到香港潮热的气候,让普洱茶越放越好。

张奇明说,台湾人向来喜欢做研究,写文章。当他们最先喝过陈年普洱后,觉得口感、效果都不错,于是在90年代初开始做总结,发表各种论文,只不过他们找到的茶不是很多。香港回归前,许多老字号茶楼的后人都打算移居国外,都陆续处理茶楼产业,“全山楼”、“龙门茶楼”的仓库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先后打开的。从仓库中起出了同庆号、敬昌号、江城号、红印、绿印甲乙等上好普洱茶。

台湾人听到后闻风而动,跑到香港以非常低的价格将这些陈年普洱收回去。香港人一看,觉得不对劲了,我们的茶怎么都跑到台湾了,于是又加价把它们买回来。突然台湾人清醒过来,茶怎么又没了,于是跑去香港加钱把茶再买回去,如此来来回回折腾数个回合。2000年之后,大陆收藏普洱茶的群体也开始参与其中。张奇明收藏的大部分普洱茶就是从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收购回来的。

2005年的时候,张奇明收藏的普洱茶已颇具规模。他说,那个时候好茶也不便宜了,像50年代的红印,2002年买的时候不到2万块钱,到2004年的时候就要4万元一片。包括百年的“宋聘”,2004、2005年的时候就七八万元一片,现在将近50万元,而且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对茶了解的人比原来多了。

对于张奇明来说,到现在为止,几乎已收全所有年份普洱茶的品种,唯有提及“车顺号”是他心头一痛。“易武车顺号”茶庄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有着近200年的历史。当年车顺号创始人车顺来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贡生学位,为了报答朝廷,遂进贡茶庄上好的普洱茶。由于口感的特殊香醇,道光皇帝赞此茶:“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即赐匾“瑞贡天朝”给“易武车顺号”,命车顺来每年向朝廷进贡其独家工艺精制的普洱茶。

说来奇怪,据说早年在香港,这个茶一出来都被喝光了。那时喝茶不讲究牌号,也不会均匀地去喝不同品种的茶,等后来发现时,百年前的“车顺号”只剩下一桶7片。拆开以后又被大家分掉喝了3片,最后整个市场上就剩下4片。张奇明说,当时价格非常高了,我一犹豫,就失之交臂了。目前为止,这4片茶都在我的前辈收藏家朋友那里,我都不好意思谈价钱。因为像这片茶已经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你出多少钱都买不到,因为这些收藏家们喜欢茶、懂茶又不缺钱。

 

张奇明介绍,现在普洱茶里最顶级的是“车顺号”,总共只有4片。接下来“福源昌”,上次嘉德拍卖拍了一桶7片,成交在450万元,但最近“福源昌”单片茶的价格到了100多万元,因为它存世量也非常少,在可流通渠道可能也只有20片左右。接下来是“宋聘”,大约一两百片的存量。“你现在哪怕出六七十万元说明天要买10片‘宋聘’,那肯定没有。”张奇明解释道,“因为大部分都分散在藏家手里,人家不会卖给你。你出价高茶商可能给你一两片,但绝不会给你更多的了,这是一个店的招牌。这个就是普洱茶跟其他的收藏不一样的地方,它非常坚挺。而且你要买多,反而要加钱,因为商家把两年后的利润都交给你了。”

2007年前后,内地曾经出现过一个炒作普洱茶的高峰,但由于老茶数量稀少,所以当时炒作的大多是新茶。张奇明回忆,炒得最高的时候,连普洱茶的包装纸也被炒到了十来块钱一公斤,当时香港有几个仓库都在卖包装纸。而新出的茶出厂价30元钱,四五个月后就到200元钱,没多长时间就崩盘了。最后人们明白了,普洱茶跟股票、地产不一样,茶是必须要用来喝的,这种每年有10万吨左右产量的新茶,五六个月的时间到200元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但老茶收藏是一步步走高,非常理性。

随着张奇明的收藏逐渐深入,茶友也遍及五湖四海,他们到了上海总觉得不过瘾,找不到一个适合喝茶的环境。张奇明说:“毕竟这些茶本身就不便宜,冲泡时对水、器皿都有很高的要求。硬件相对容易达到,可找一个好环境却没那么容易。你说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坐在长条凳子上,灯光昏暗,没有好的音乐,是很影响喝茶的心情。我也发现以前传统的茶馆已经跟不上我们这些喝茶人的需要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找到了这座老式建筑,做了以普洱茶为主的这样一个主题会所。我想象就是跟客厅一样,不光是喝茶的茶馆,更是有一种精神价值在里面。”

做大可堂之初,张奇明并没想着有多少盈利,只是纯粹的个人爱好。没想到正是这个“纯粹”,让他的大可堂真的成为朋友们的大客厅,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说:“后来我突然感觉这也不错,又是自己爱好的事情,又能成为一个产业。实际上从第一年开始就没有亏损过,到现在情况一年比一年好。”张奇明现在碰到一些价格适中、状态良好的老茶,仍然在收购。在他看来,开这种茶馆要有历史,这个历史是需要靠收藏的这些好茶来体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