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图)解密何家村遗宝之谜

(图)解密何家村遗宝之谜

2012-03-14 16:23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仰莲瓣座银罐(齐东方供图)仰莲瓣座银罐(齐东方供图)
 
 
 
 
图片资料图片资料

解密何家村9

遗宝之谜

齐东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

何家村共出土银石榴罐4件,形制基本相同。“石榴罐”是现代人起的名字,是因其形状而命名。器物的特点小口,长颈,长颈与腹部相接处留直径约为0.5厘米的小孔,孔内有柱塞。器壁极为厚重,腹部有一周明显的焊接痕迹,应为两半浇铸,焊接成型。颈部也是焊接在罐口之上。

 

 

还有银仰莲瓣座罐,造型特别,上部为罐形,下部却是一圜底碗状的底,大出器体,饰仰莲瓣一周,罐体与仰莲座是分别制好后焊接起来的。更奇特的是底部有一直径约为0.9厘米的小孔。器物原来通体鎏金,但大部分已脱落。

银石榴罐、银仰莲瓣座罐目前仅见于何家村,最初的报告中归入日用品类。器物的特点十分特殊,显然不像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品。由于遗宝中还有金、银等药具以及一些器物中盛有丹砂等药物,而丹砂等是炼丹的主要原料,故它们被认为是古代炼丹的器具。唐代炼丹用银器,如《诸家神品丹法》中即有用“辰锦砂四两,银器内用百花蜜煮七日夜”,及“用生黄精自然汁,银器内熬成膏子”等。银石榴罐、银仰莲瓣座罐器形较小,石榴罐长颈有小孔,银仰莲瓣座罐底部有孔,推测为炼丹之用似无不可。

中国炼丹的历史很早,约出现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唐代炼丹术更发达,《新唐书·方技传》载,唐高宗“悉召方士,化黄金治丹”,玄宗也召道士张果、孙甑生炼丹。从初唐的太宗,到唐末的僖宗,很多皇帝为了延年益寿都服食丹药。这类器物也许反映了唐代炼丹的盛行情况。

银铤、银饼

何家村遗宝有银铤8枚,银饼22枚,银板60枚,这类器物表面粗糙,无艺术价值,却有学术意义,是一次空前的发现。有些器物上面錾刻或墨书文字,涉及到年号、地区、赋役种类等等,尤为珍贵。唐代在780年前以均田制为基础,实行租庸调制,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粮食;“庸”是人丁不为官府服役时,要缴纳的赋税;“调”是随乡土所产缴纳的赋税,庸、调原本皆为布帛,开元、天宝年间,政府又规定“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可以把庸调应收的布帛等折变成轻货运到京师国库,其中包括用金银折算。东吴时期金银的货币职能出现了铤的形式。何家村60枚银板中刻有“朝”字的达56枚,据《唐六典》中记载唐代:“绢曰匹,布曰端,绵曰屯,丝曰绚,麻曰綟;金银曰铤,钱曰贯。”这些银板也就是铤,有的还刻“十两太北”、“五两太北”等标重。在唐代,银矿开采要以银铤的形式缴税,庸调也可以折成银铤缴纳。何家村出土如此之多,超过以往发现同类物品的总和,很可能是国库之物。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