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艺术北京的当代与经典

艺术北京的当代与经典

2014-09-11 09:59 文章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北京,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事。翻开朋友圈,无不是在艺术北京现场的图片,大家发着这样的感慨:见了好多老朋友、交了新朋友、看到了某某明星、谁家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甚至在前一天就开始在朋友圈中带着某种“炫耀”的口吻开始预热。的确,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作为公共的社交平台,艺术北京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老朋友多,说明支持者众;新朋友多,说明活水长流。这样的一个博览会不能说不够成功。而且,董梦阳也说,近几年成交额不大,但成交率高了,这是很积极的信号。的确,可以让更多的新老朋友继续参与支持,有更多的藏家愿意到这里消费,是一个很积极的线下“朋友圈”。

从普遍的角度来说,艺术北京的口碑的确越来越好,一枝独秀的境况下,艺术北京更加有魄力去开拓所谓的“完整亚洲”的理念。这不,这次连合作商也换了,可以借用一句调侃:爸爸去哪儿?艺术北京啊。现阶段的艺术北京没有了同城德比的紧迫感,在自由伸展拳脚的情况下,却更应该超越自我。否则,没有了参照与对比的艺术北京很容易走进一段窄巷。在同城德比时期,艺术北京把握着春、秋两个最好的时段,其中当代部分与CIGE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经典北京作为艺术北京的一部分,也为这场竞争增分不少,毕竟,集结了更多的资源。

随后,艺术北京与经典北京的合并计划,几乎要了CIGE的命,从延期举行,变成了遥遥无期。因此,我们看到了现在的2014艺术北京。

笔者参观了当代馆和经典馆后的感觉是:当代馆一如既往,经典馆与之相比未免有些狗尾续貂。本以为在经典馆,可以看到东西方的经典书画、油彩与文玩,或者当代艺术家中的经典力作,但是确实相去十万八千里。或许,笔者的期待是个错误,正如一句话说的好,爱一个不爱你的人,就像在机场等一艘船。笔者看到的只是一些装了古典画框的“画”而已。虽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但是艺术不可装。明明一件清新的画作,非要装成金光闪闪、厚重无比以显示它的价值,未免也太有些肤浅。这些作品是否“经典”,“经典”在何处?如果说这就是经典,为何多是西方的一些风景绘画?经典馆的经典应该建立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相比当代馆的浮华与燥热,经典馆的展览应该更为沉着肃穆,在精神层面引起更多的共鸣与震撼。否则,好好的经典馆,变成了画框展,未免贻笑大方。经典就是经典,与积淀有关,与画框无关。

当天,笔者读到关于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在深圳开设分店的采访。关于高雅文化,赵本山说:“好多艺术,一进入高端、进入殿堂,就是死亡的开始。”虽说是“大忽悠”,但是,这句话不得不引起关于艺术北京“经典馆”走向的思考。没有了同城德比的艺术北京,何去何从?经典馆,在长远规划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在以后的版图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如何处理好经典与当代的关系,怎样可以让两个板块相互产生作用力,共同推动艺术北京的发展?正如前文说道,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北京的口碑与影响力越来越好,当代馆的把控至少在国内已经做到高大上,但是,经典馆的不伦不类的确让人着急。

当代与经典的问题呈现在一个小小的艺博会中,更存在于大的艺术生态中,个中问题唯有亲历者最懂。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