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正是有这样一位难得的艺术家,在人生路上忽然抛下俗务,埋头闭关创作,真正投身艺术。他就是笠夫。
跟笠夫的交流,一切非常自然地进行。在他的个人工作室里,话题就从共同喜好的外国诗人和作品谈起,波德莱尔、惠特曼、兰波……进而谈到绘画,“好多天分非常高的艺术家,生命都不长,像席勒、莫迪里阿尼等,可见一个人的生命不见得要多长,关键在他的爆发力。”笠夫说。他透露,十年磨一剑,今年11月将在深圳1618艺术空间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出版个人第一本诗集《灵魂边缘》。
人生“爆发力”始于十余年前
对于笠夫来说,他的“爆发力”人生始于十余年前。彼时他仍在国家单位从事一份待遇各方面皆不错的工作。“为了跟上国内大的发展潮流,1994年初我来到深圳,那时候来正好是改革大潮,就想经过一番拼搏,打拼赚钱。经过十年之后,已经将近不惑之年,当时觉得若这样一直走下去,物质虽有积累,但精神层面匮乏的话,非常危险。”于是,幡然醒悟后的笠夫于2004年尝试创作,真正彻底抛弃安逸的工作,投身艺术则是在2007年。
笠夫告诉记者,2006年,当时作为绘本作家的他,一边工作,一边创作。“当时国内的绘本还不怎么为人重视,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发展方向,一是自己喜欢画,二是也愿意写,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还不够纯粹,因为从事这项工作还要和外界打交道,但我不大想这样做,想把自己关起来。”所谓把自己“关起来”,意即修行。笠夫表示,外界实在喧嚣,他需要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从此他摈弃惯常所有,没有固定收入。尤其当他把自己关到画室里,就真正谢绝了外面所有的交往。“电视也不看了,广播也不听了,报纸也不读了,一门心思就只有读书、画画、写诗。”
“中国传统的精髓也不应该丢掉”
笠夫介绍,在准备绘画之前,他看过非常多的名家作品。“我更喜欢看西方塞尚、莫奈、修拉、蒙克、米罗、达利的画,他们或多或少都对我有一定的影响,或者说,我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些有所共鸣的东西。因为喜欢,所以我的创作表现方式不经意间会流露出相同的东西。”然而,笠夫也强调,既然拿起笔来画水墨画,中国传统的精髓也不应该丢掉。“传统绘画的精要我也吸收了很多,比如对于《富春山居图》,我临摹了不下十遍,又如石涛、‘清四王’(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和王鉴)、徐渭、八大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对于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笠夫认为,如果我们现在还是拿古人画过的技法来表现,在某种程度上,节奏有一些不太吻合,“现在绘画就需要有新的语言,新的方式,我们并不是说要抛弃传统,也不是出口必言‘突破’或‘更改’之类,我是希望在对传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走出自己的面貌,可能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他也强调,艺术家不一定要囿于某种创作方式,而是在创作的时候,觉得哪种适合自己,就可以拿来为己所用。“至于完成后的作品反映出何种风貌,已不是画家所要关心的问题,而是观者的心态,对于我来说,我只是希望反映出我此时此刻的心境。”笠夫说。
自己跟自己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绘画之余,笠夫在诗歌创作方面同样辛勤耕耘。今年可谓是“十年丰收”、“双喜临门”。除了将首办个人画展,笠夫还将出版个人第一本诗集《灵魂边缘》。当翻阅部分诗作手稿,笠夫满腹的哲思与才情不得不令人惊诧与感动!
在笠夫看来,诗人和画家在本质上是一回事。“一个人作画和写诗,借助的手段不一样,一种是借助文字,把情感流露出来;一种则是借助画笔,把情感付诸于画,形式虽看起来不一样,但都是短暂的艺术爆发力。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具有好的文字表现能力的话,在绘画的同时接触诗歌,用诗歌的方式来表现绘画,可能会更加准确。有时候是画表现得更好一点,有时候倒是文字,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回看这十年的闭关创作之旅,笠夫表示,“把自己关起来的时候,更多是自己跟自己对话。对自己此前的人生路而言,是一种总结,是一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修行悟道的过程,是一种对现实社会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期间对生命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都可以从中慢慢悟出一二。”
此外,在看他来,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让自己快乐的环境,努力掌握让自己快乐的方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当中,如何让自己的灵魂安定下来,如何让自己的精神找到一个可以栖息的场所,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确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快乐,那么就会收获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