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如果书画不是名利场

如果书画不是名利场

2014-10-20 09:45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王嘉(批评家)

朋友聚会,最有凝聚力的话题也许就是“名利场”。之前的聊天,不管大家有过怎样的争执和分歧,只要席间有人开始指责“名利场”,所有的宾客都会众口一词地讥笑、讽刺甚至开怀畅骂。大家恍惚都置身于“名利场”之外,大有“众人皆醒我独醉”的一番妙谈。跟书画家相聚,最能活跃气氛的大概也是这个话题。谁要不当众对“名利场”表达一番“鄙视”,那真的就算是自愿堕落了。

骂归骂,试想一下,如果书画不是“名利场”,我们的书画还能成为现在的这番样子吗?

“名利场”的心态,至少有这样四种缘由:

一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并非大家都不爱“名利场”,而是因为有时候高攀不起,有时候失之交臂,有时候瞻前顾后,有时候欲说还休。在名利场上如鱼得水的幸运者其实并不占多数,更多的人只不过是名利场的围观者,甚至只是名利场上的过客。在这个前提下,围观的人群跟名利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松散的,书画领域的名或利,除了具有数字的差异性,在茶余饭后成为一种考校记忆力的谈资之外,不能带来内心的窃喜,也不会有什么切肤之痛。袖手江湖,尽兴调侃,看庭前花开花落,说天外云卷云舒,不过就是一个词,无关痛痒。

二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特别是那些在书画的名利场上经历过大风浪的书画家、收藏家们,市场的价位,尽管仍然像强心剂那样给他们带来过电般的刺激,但是相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所有的这些因素可能都会有朝一日在滚滚红尘中失去意义。特别心水的藏品,无论价位达到了怎样的地步,也终究是舍不得出手。感情平淡的藏品,也许在书画的名利场上不断转手过N次,每次的转手除了急于套现的世俗动机之外,怕是没有更为直白的理由。繁华看尽皆不是,良缘错过不再来。一边是一去不返的藏品,一边是堆积寂寞的钞票,哪个是舍,哪个是得?大概只有自己知道。

三是飞扬跋扈为谁雄,大约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愫。不管是私下里盼望名利场的青年才俊,或者是公开叫骂名利场的老江湖们,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几乎都是接近的。古往今来的书画家,无外乎清高型、媚俗型、自恋型、自足型、抱团取火型、顺水行舟型、张扬个性型、哗众取宠型等诸多面目。书画家生前的生活状况各不相同,只要艺术水平有保障,最终融入名利场的机会是大大的。不排除有时候属于“被名利”,也就是说书画作品的市场价位跟书画家本人的利益没毛关系。西方的梵高、莫迪里阿尼等,中国的更是多不胜数。

四是弦外之音凭君问,骂名利场是一回事,现实生活中对名利场的立场和态度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欣赏古筝的旋律——秦声楚调怨无穷,陇水胡笳咽复通。莫遣黄莺花里啭,参差撩乱妒春风。对名利场本身的关注,并不代表每个人在名利场的诱惑之下必然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事实上,那种取笑别人热衷名利场,而自己偏偏更为难以自拔的食客们才是最值得叩问的。有些人属于五十步笑百步,有些人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有些人属于心口不一、掩耳盗铃,生活在当下这个书画的名利场氛围之中,如果非要给自己贴上出淤泥而不染的标签,才叫贻笑大方。

骂这个书画的名利场,骂的过程就是给自己洗清白的过程。在书画这个利益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上,难道真的存在所谓清白否?齐白石的“刻画论钱为惜生”,以及“好朋友,明算账”的现实需求,其实也反映出一个道理,书画家、收藏家如果远离名利场,除非他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否则,还是现实一点吧。只要上不愧天、下不愧地,问心无愧,但谈名利,又有何妨。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