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吴同利:古风新意志于道 绿水青山游于艺

吴同利:古风新意志于道 绿水青山游于艺

2014-10-21 15:07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尽管吴同利17岁创作的水墨画作品《梦想》便在法国获奖,18岁就在上海首次举办个人画展,20岁加入上海美协,并成为上海美协最年轻的会员。但在后来的二、三十年中,从事了大量连环画、文学作品插图、水彩画以及漫画创作的吴同利,加上其艺术鉴赏家、收藏家等多重身份,让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

作为地道的上海人,金秋在上海朵云轩的“游艺”让艺术家吴同利再一次回归,数十幅近年来潜心创造的中国绘画作品,展现了他多年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执着守望。

再工也不俗再浓艳也雅致

在这个“新水墨”、“当代水墨”纵横的时代,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坚守反而是吴同利作品看上去别具一格的标识,也成为人们对他的作品过目不忘的原因。

吴同利告诉记者:“做这个展览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作品让大家真正了解什么是中国绘画。”在他看来,现在大多数人将“中国画”与“中国绘画”两者捆在一起是错误的,“其实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像唐宋元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宋代的绘画作品,是一种极其严谨的绘画风格,这是很值得当下思考的。”

在一次与友人闲聊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的时候,吴同利发现,“大家从书本上知道了徐悲鸿、齐白石,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过去还有范宽、马远等伟大的画家,许多人把中国画和徐悲鸿、齐白石画等号,所以我认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新认知是一个很迫切的事情。”

吴同利擅长画人物和山水。他笔下的山水和人物故事,形象精确,情绪到位,工细雅秀,色彩鲜艳,色调淡雅清丽,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显而易见。在他的画面中,琴游、听泉、问画、松吟,山川林木若隐若现,山居村色优雅生趣,画面或情趣盎然,或空灵静寂,平淡天真的意境让吴同利的作品中既有文人画的意趣,又不缺少生活气息。

 

 

师从张乐平、李咏森、韩尚义、钱延康、刘旦宅等诸多先生的吴同利,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执着不单单体现在其画面的工笔笔法上,更多的是他多年来对中国传统绘画、传统文化及古典美学的研究,这种积年累月的沉淀让吴同利的优势不言而喻,在古代书画鉴赏领域沉浸了几十年后,这种发自内心的偏好和认同感,相比单纯的技巧,流露表现在画面中的,更多是画面的灵魂和一种文人情怀。

著名收藏家陆忠甚至将吴同利的线条、开相、布局以及颜色比作“当代仇英”。他这样评价道:“同利兄于当今画坛,可谓横空出世,绝不可小视。观同利兄作品,关键是无论布局、无论线条、无论颜色,无一不雅,无一不文秀。再工也不俗,再浓艳也雅致。”

对意境的追求是画面的灵魂

除了在浸淫中国古代绘画几十年后,将自己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领悟转化成画面的致敬外,在吴同利的笔下,也不难看出他将纯粹的个人审美及情趣与传统在画面中进行了融合,这种传统古法与现代的结合,更多体现在他作品中惯用的青色,以及画面中对意境的追求上。

在“游艺”中,有一组最博人眼球的青色系列作品。深浅不一、层次分明的青色铺底,朴素清雅的画面显得格外清雅淡泊、疏阔简逸。即便对宋代绘画尤为钟情,但这种特别的青色也并非古画之所见,艺术家纯粹的个人审美情趣得到了充分体现:“青色只是我想突出的个人风格,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颜色,而且这个颜色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一种语境表达的方式,以及情感的隐现,也结合了现代的手法,在传统之上再加入现代的理解。”

在吴同利看来,许多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黑突突”的感官上,其实在宋元时期,甚至在唐朝,刚刚绘制成功的作品都是色彩绚丽灿烂的,“这一点很多专家在分析唐宋元绘画的时候都证实过。”

 

 

不仅仅是大面积纯粹青色的运用,吴同利画面中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更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表达。

吴同利的画面既保持工整精致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妍而不甜的画面感。更重要的是,画面中隐于山林的逸士潇散其间,文人休闲生活的主题一一展现:读书、弹琴、赏泉、论画等,尽管整个山水都围绕着人物来营造意境,但背景幽深高远,山间云蒸雾漫若仙若幻,更是营造出一种既潇洒野逸,又宁静致远的意境。

在“当代水墨”当道的今天,当代艺术家仿古的作品并不少见,技法之高超也不可小觑,但大多画面中只是重现了古人山水,缺乏一种灵动的气息。而这种艺术家在画面中应该表露的意境和灵魂,正是吴同利所最看重的。

“我认为中国绘画,甚至中国美学的灵魂应该是对意境的描绘和追求。一个画家对心灵上的追求在画面上的展现,这是极其重要的。”对绘画精神的严谨追求在吴

同利的作品中不难体现,常年对学术鉴赏、对古代绘画的认知和研究,以及对文人绘画更深入的了解,让他能达到与古人“神交”的状态,能身临其境般领会古人作画时的想法,这或许也正是为什么他的画面“再工也不俗,再浓艳也雅致”的原因。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