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王建中:当代紫砂应是有意味的形态

王建中:当代紫砂应是有意味的形态

2014-10-27 13:10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清华美院教授王建中的工作室中,一边饮茶一边欣赏他制作的紫砂壶,紫砂造型特有的那份神韵为人平添品茗之趣。王建中说:“紫砂壶能潜移默化的体现某些人文思想,因为人们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这比直接地说教、陈设更亲切,人文气息更浓厚,可以说,紫砂壶完美地呈现了实用器皿温情、人性化的一面。”

翻看文集《炉火正红》,里面林林总总的结集了王建中几十年来在陶瓷和玻璃艺术领域的创作和理论成果。为何取名“炉火正红”?王建中说:“陶瓷和玻璃都是和火有关的艺术,当火的颜色呈现红将泛白之时,是烧制的关键,而且用英语语法中的现在进行时,也体现了我自己的创作状态,故取名‘炉火正红’。”

在学科交叉中感悟陶瓷艺术

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前,王建中对陶瓷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至今仍然记得在王府井美术服务部买的骏马陶瓷雕塑,是在上大学以后才知道是磁州窑的花釉产品。大学几年的陶瓷课程学习让王建中对陶瓷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但真正开始创作和感悟陶瓷艺术是毕业留校任教以后。

1983年,王建中参与了中央工艺美院和江苏省陶瓷公司在宜兴开办的培训班,专门为工厂的骨干设计人员培训造型基础、设计、装饰等课程。吴群祥、江建祥、高振宇等陶瓷艺术大师当年都在此受过培训。“与这些偏重技术的学员沟通交流,让我的设计更接近紫砂的语言,而院校的设计语言、教学的方式和形式感对他们也很有启发。”

在设计实践中,王建中运用紫砂造型语言,从立意、造型形态、装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他设计的“涡线提梁”壶以一条绷紧的自由曲线为形体轮廓线,饱满的壶体从运动的曲线中流出,不多加任何多余的装饰,只利用线型线脚的变化丰富造型。壶式的创作灵感产生于指挥家在指挥演奏时指挥棒的运动轨迹,抛物线形所产生的视觉动感增强了茶壶这一静态物体的活力与线形的韵律美。“这是我1983年第一次在宜兴创作的紫砂提梁壶,受这件作品的影响,宜兴后来出现了不少基于这一形式理念的作品,这让我很欣慰。”王建中说。

 

 

“天柱壶”的设计取“玉柱擎天”之意,利用立体造型中水平线与垂直线给人们的不同视觉感受,壶体为扁方体,其中两边是向外张的弧线,以此打破常规方壶的模式。壶钮加长为一般方壶钮的三倍多,意在突出主题,壶盖四周的云纹图案则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石趣壶”的设计则利用人们容易对光滑、圆润的物体产生好感的审美心态,以稍加变形的大小椭圆形体为茶壶基本型,以变形草叶弯转成把,构成壶形的虚实空间对比。这一造型取自于自然形态,但不停留在模仿上,而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寻求形式美和功能性。

可以说,王建中一直都走在陶瓷创作的第一线。2001年王建中又被安排到工艺美术系筹建玻璃专业,俗称“转行”,这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在国内外的陶瓷资源,尽管如此,王建中还是迎难而上,在没有任何前车之鉴的情况下,自己不断摸索,终于在专业上有了些眉目,他说:“我有一种感觉,一种悬念,感觉很新鲜,我做了一件事,迈过了一个坎。”

在中央工艺美院45周年校庆之际,王建中举办了个人玻璃艺术作品展,当时美术界对玻璃还很陌生,但展览却引起不小的反响。2004年,王建中撰写了《世界玻璃艺术》一书,梳理了现代玻璃艺术,介绍了全世界上百位玻璃艺术家。

在玻璃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王建中感悟最深的是学科交叉的好处,他常常把陶瓷的概念运用到玻璃制作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碰撞,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交叉是一种思想方法,从不同的方向思考同一个问题,异曲同工,可以实现创新的目的。”王建中说。

曾经有学生问王建中,您的陶瓷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做了?王建中说:我不是不做了,只是换了角度去看待陶瓷,我的陶瓷梦从来没有断过。虽然创作了多种艺术形式,但王建中强调:“我首先是个老师,如果只是做一种符号很容易,现在很多陶艺家都这样。我的风格特点就是对什么材料都不陌生,可以驾驭任何一种材料,因为我是个教师,如果自己不了解、不掌握好材料和工艺的特性,就没法去教学生,这就是我的风格。”

 

 

掌握紫砂语言才能谈造型创作

美术文化周刊:中国陶瓷中的紫砂陶造型多样,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有些人甚至说:造型已经想绝了。您怎么看?您认为紫砂造型要创新发展需要注意什么?

王建中:这一论点带有普遍意义,即如何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去创新。我认为在设计创作中应该紧紧抓住三点:一是要深入了解紫砂造型艺术的文化背景,将造型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二是要牢牢掌握紫砂造型语言,这包含历代设计者表现在紫砂造型中的观念沉淀和紫砂泥独特的成型方法,特殊的材质、特殊的造型、特殊的成型方法构成了紫砂的造型语言,如同唱京剧必须讲普通话一样,说宜兴话是唱不了京剧的,只有用紫砂造型语言才能谈紫砂造型创作;三是要以现代造型理论为指导,采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新的形态。

美术文化周刊:当代紫砂壶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是什么?

王建中:今天有很多人都在做设计,但其实大部分都没有理解紫砂文化的内涵,可以说,理解的都是表面。我认为,当代紫砂壶设计有两个趋势:一种是真正的为形式而做推广,既要好用又要好看,两者相结合,全面推广;还有一种是完全的个性化设计,设计出来的壶有的不能用,看着也没有美感,让人不舒服。我对这种趋势是持批判态度的,这样的设计做多了没用,只会浪费材料。有人说:“陶瓷由始至终是要做有意味的形态。”我很赞同这一说法,“有意味的形态”就是要有用,我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当然,今天有用的概念更宽泛了,有精神层面也有实用层面,精神层面包括一些陈设品,关键是现在有些作品陈设在那不美,很丑陋,对于陶瓷文化,我们坚守的还应该是真善美。

规范陶瓷市场保护知识产权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紫砂市场,大师作品动辄就上百上千万,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建中:我曾在中国紫砂研究中心成立的研讨会上论述我对紫砂壶意义的理解,即实用性是第一要素,但有些收藏人士并不太赞同我的说法,因为有的壶已经卖到1000多万了,他们完全是从收藏市场的角度考虑,认为这么贵重的壶人们是不会使用的。我认为这是我们的收藏文化出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一把壶绝对不值1000多万,这是被市场操作,被商人炒作起来的,是不正常的现象。买的人肯定不希望价格掉下去,所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紫砂群体里有一些大师,有人号称一把壶可以卖到600万,但实际情况是没人去买,但价钱不能降下来,怎么办呢?价格虽然不变,但可能会补卖几把壶给买家,这样价格就稀释了,这就给很多不了解紫砂市场的人一种错觉。今后,通过多方努力,一定要把市场调整规范,让紫砂重新回归用的理念,可以贵,但不能超出合理区间。

美术文化周刊:上个月,您策划组织的首届中国当代设计陶瓷特展在唐山开幕。此次展览的目的是什么?在陶瓷艺术设计高峰论坛上,哪些问题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王建中:举办此次展览的目的就是想推动中国的陶瓷设计,激发所有设计师、教师重视设计工作,因为设计和生活关系太密切了,但这方面我们国家还很薄弱。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原创,但是和陶瓷设计做得好的国家还是有差距,尤其是在理念和材料的设计上。我们的工艺和质量都不差,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品牌都在中国贴牌生产,已经有20多年了,如果工艺和设备跟上,很多东西都能做成。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少量做能做得很精,一批量生产质量就没保证了,这是企业的文化、生产理念的问题,系统不完善,每个环节都容易出问题。我们推出展览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东西,好东西应该怎么做,逐渐把先进的理念建立起来。

现代设计包罗万象,更考虑人们使用的方便,以及对环境的美化,好的设计是可以引导或转换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我们希望把设计工作提高到更高层面,符合从制作中国到设计中国的转变。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保护,为什么大家没有积极性,我们组展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怕一展出来就被别人模仿了。这样就影响和扼杀了创作,所以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真实水平。我希望将来建立一种保护机制,而这种机制是在法律框架下形成的。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