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泼彩的前世今生

泼彩的前世今生

2014-11-03 10:27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前不久在江苏昆山侯北人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泼彩画学术研讨会,给当代中国画研究带来了一个有趣味的新话题。中国画的现状与发展,无论是传统与创新、回顾与展望、传承与改革、区域性与时代性等,似乎已经划定了某些边界。所说的传统中国画,大概就是工笔、写意,或者就是人物、山水、花鸟。所说的水墨实验,似乎也只是针对传统的拆建和重建。100年前,美术界习惯于跟外来文化较劲,中西融合派、中西对立派、中西分流派五彩缤纷。近年来,美术界则貌似习惯于跟自己较劲,徘徊在拆和建之间,拆,不彻底。建,不充分。或者更严峻地说,拆,不可能完全彻底。建,目前也还达不到满足文化消费者的需求。两头不靠岸,自己觉得闹心。

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对泼彩画的重新认识,都可以算作是当代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一剂良方。中国画从强调“写”到尝试着“泼”,其实古已有之。至少能追溯到唐代。某颠、某洽们不满足于笔墨之法,用“泼”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这种不拘一格的创作状态让人联想到唐诗的激情澎湃,以及唐代狂草的午夜激情。古人的泼墨,可惜没有保存至今,不像工笔、写意那样有大量作品传世。偶尔见到的,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以及我们熟知的具备泼墨情怀的米氏云山,在中国美术史上终究没有成为大江大河。

20世纪以来的张大千、刘海粟,对泼彩画的重新发掘,其中固然具有整理国粹、发扬传统的内涵,但在艺术家个人履历的相关文献中,更多的则是个人才气的横溢。传统中国画论关于泼墨、泼彩绘画的记载相当少,几乎没有。试图在故纸堆中寻求这一绘画技法的传承方案,答案是郁闷的。而个人才华、文化底蕴和胆大心细的探索,在20世纪以来泼彩绘画的重新繁荣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张大千开始从事泼彩绘画,源于某个夜晚的偶然间成功的尝试。刘海粟开始从事泼彩绘画,也源于中西绘画都已经功底深厚之后的水到渠成。在昆山侯北人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泼彩画邀请展中的画家,不管是聂危谷的诗意悠扬,或者是何百里的深沉隽永,以及宋玉明的文人情调、萧翰的壮阔情怀,或者是侯北人的那种开宽视野,都体现出先工而后泼的创作历程。说实话,还真没听说过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人,突然之间变成了泼墨、泼彩绘画的高手。但是,油画抽象画,某些对色彩具有特殊天赋和先天敏感的人,或许可以直接进入其中。这,也是中国画泼彩画和油画抽象画之间最大的悬殊。

中国画泼彩画具有现实意义吗?

反过来问吧,中国画泼彩画不具有现实意义吗?

在昆山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各有精彩的论述。笔者认为,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中国画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之中,泼彩画理应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说的工笔写意各有精神,其实没有把泼彩画放在话题之中。泼彩画的“泼”并不仅仅是一种洒、泼,也不是让颜料自然流淌、蔓延。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画家的“急才”,在一瞬间直觉判断颜料的形状与物象对象造型之间的关系,从而因势利导、建构作品。

另一方面,中国泼彩画的精心收拾,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一亭、一树、一人、一舟,精细的用笔勾勒,精致的微造型,跟大块面的泼彩之间产生大与小、宏观与微观、粗犷与精致等多方面的对比关系。这种艺术表现力,及其内在的文化内核,是中国画的工笔、写意所难以达到的。中国画泼彩画的现实意义,取决于其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效果的丰富性。没有任何理由把这种艺术方式简单归结为工笔或写意,泼彩就是泼彩。没有绘画功底,不行。没有才华横溢,不行。没有宽广胸怀,不行。甚至没有笔墨,也不行。中国画泼彩画对笔墨的要求,并不亚于任何工笔、写意,这也是其最可贵的品格。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