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装置作品中,艺术语言最丰富的也许是徐冰的《烟草计划》。艺术家在移居纽约十余年后,于2004年8月在外滩3号沪申画廊做了第一次回国个展。展览采取“混合媒体装置”的形式,举凡香烟、烟叶、香烟盒到画廊的展墙、展柜、地板、窗台乃至整个空间,都成了艺术媒介,由艺术家根据大量关于烟草工业、传播、与异地文化的融合的史料进行特别创作。策展人巫鸿表示:与徐冰2000年在杜克大学的同题展览相似,观众可以看到一系列以烟草和烟草制品为契机的独立联想。其视觉因素或来源于商业、政治美术和大众文化,或来源于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其隐含则涉及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和他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一些作品唤起对过去的记忆,另外的则与现实互动。这些形象相互错杂重叠,造成观众历史景观的混合,似乎过去和现在同时重演,而重演的媒介则是从商品转化成为视觉形象的香烟。
公共空间融入市民生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装置作品也开始走出美术馆,进入城市的公共空间,融入市民的生活。比如名闻海外的上海双年展,一方面以国际当代艺术前沿的最新作品吸引市民的目光,同时也把一些引人入胜的装置作品推向城市公共空间。如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快城快客”,就将一列45米长的列车陈列在其主场上海美术馆的大门口,吸引了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这件名为《移城》的作品也是采用了现成品,包括火车头、煤车箱和老式客车厢三段,让现场的观众可以自由出入车厢两端。许多上了年龄的观众从中想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岁月。正如作者井士剑所说的:“知识青年从城市去往乡村,列车满载了他们饱满的人生态度,甚至是童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