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特色”,但策展人的“满街走”后果并不仅仅是由于策展人身份和知识结构的多元造成的,而是因为没有了门槛。策展人身份和知识结构的多元是 全球策展人近些年的主要和重要变化,这使得对当代艺术的不同看法和理解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呈现,当代艺术不同角度和侧面的展现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当 代艺术,而且甚至能够构成推进其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这并不代表谁都可以成为策展人,策展人的基础依然是需要对当代艺术整体状态或者其某个局部、某个问 题具有敏感的判断力、深入的研究以及展呈的创造性。不同类型身份者所策划的展览给艺术界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鲜感。无论是职业的独立策展人,还是“客串”出 场的临时策展人,都是因其工作的贡献而得到认可的,这需要门槛,尤其是很多以观念艺术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从事艺术史和艺术批评领域以外研究的学者,常常 能够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展览。不过,这并代表任何人都能做出有价值的展览。中国策展人的泛滥,与成名的焦虑、市场的火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并没有 太多展览能够或者值得我们记住。
在国内,反思独立策展人权力也有相应的策展实践,这似乎是个西方式的悖论,但并没有真正面对中国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展览质量的低劣并不是 由于策展人权力集中造成的,其实无需去追赶反策展人的国际时尚和理论潮流,这在中国是无源之水,并无实际意义。相反,中国的情况恰恰是策展人水准的欠缺和 对展览质量本身的重视。而且,就国际主流来看,策展人依然是具有专业性的长期工作,“客串”的现象并不长期集中于某个艺术家或者收藏家,否则,他就真正转 变成了策展人。在中国,很多客串出场的“策展人”有时并不是因为有某个或某些极好的想法需要展览来呈现,而是带着各种潜在目的,或者过把瘾。因此,在国际 艺术界反策展人权力的时候,也许我们恰恰需要的是专业策展人。这里,至少有三种策展人是我们需要的。